董文涛。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知识,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将继续学习生命体的知识---微生物的知识。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有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单元的总目标:
科学**方面;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把**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用于新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方面: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
2、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知道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和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第二课:做酸奶)
3、知道酶菌也是一种微生物,知道酶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4、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等植物细胞和人体表皮等动物细胞。知道细胞有形态和结构,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单元采用了总—分—总的设计结构,把认识微生物的概貌作为单元学习的起点,然后再分类认识细菌、霉菌。最后,再从生命体都有细胞的结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扩展对生命体共同特征的认识。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而且要用到显微镜,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对细菌、霉菌、病毒、细胞的有关知识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只是粗浅的了解。
3、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要重视使用网络、多**资源,课前收集微生物的知识,要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1、水滴里的生物。
教材分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本课教材将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水滴里的微生物家族中,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水样。教材安排这一部分的意图在于首先让学生依靠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水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描述水样,使其学会用颜色、气味、透明度、是否有杂质和泡沫等方面全面了解水质,并为进一步认识水中的微生物激趣激疑。
第二部分: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水。这滴水我们可以从不太深的湖泊、池塘或积水已经三天以上的泥坑中提取。
在一滴水中,能够找到几十个微生物,其中既有动物也有植物,水滴中属于植物界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就是水藻(红藻、蓝藻、绿藻、硅藻等);属于动物界的微生物中主要有原生动物和轮虫类,最常见的有轮虫、变形虫。此外,还有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芽孢杆菌等。除病毒外,微生物都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它们的细胞结构。
最后让学生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描述和画图,从而认识几种常见的水中微生物,体验生命体的奇特。
第三,教材编排了科学史的故事:列文虎克和他的单片显微镜。列文虎克他制造的显微镜对准一滴雨水的时候,能惊奇地发现了其中令人惊叹的小小世界:无数的微生物游弋于其中。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教材提供了四种微生物的**,这四种微生物分别是:
变形虫、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和流感病毒。在认识了几种微生物后,可以总结出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都有微生物在活动。
2.做酸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了解了微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中的一种细菌。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空气、水、土壤、人体**的表面甚至在身体内部,都有它们的踪影。但由于它太微小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细菌全是有害的,实际上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能和我们和平共处甚至为人类造福,本课教材从孩子们喜欢的做酸奶活动开始,引领孩子们去认识细菌。
教材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己动手做酸奶。制作酸奶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1)在250克鲜牛奶中加入1~2勺(普通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恃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如果温度过高会杀死酸奶里的乳酸菌。;(3)将配制好的牛奶倒进消过毒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左右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5)制好酸奶后,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且不能存放太久。
注意:在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都要进行消毒。
第二部分: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这部分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菌的有关知识:
第一,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大小),只有用显微镜的高倍镜才能观察到。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三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教材上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细菌。细菌数量极多,分布极其广泛。
第二,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教材中介绍了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到几百万甚至上亿个细菌。第三,认识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细菌的功与过。
(1)自然界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物遗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有机物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料。(2)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制泡菜、酸牛奶离不开乳酸菌,。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会使食物腐败变质,能够引发传染性疾病。
第四,了解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酸变成酸奶的原因。
第三部分:了解细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
①病从口入;②病从鼻入;③外伤感染。预防措施有:①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变质、不干净的食物,不随地吐痰,常晒衣服,被褥,受伤时要给伤口及时消毒;②积极锻炼身体。
3.馒头发霉了。
教材分析 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普遍,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菌的**兴趣,并以此为**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
教材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馒头及其他物体上的霉。霉菌是造成食品、衣物发霉的主要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发霉的馒头、面包、橘子等都非常熟悉,并且也很感兴趣,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馒头或面包、橘子皮上的霉人手,首先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用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霉菌是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通常是浅黄色、褐色、黑色、红色的。它广泛分布在空气、土壤、谷物和各种有机物上,常用于酿酒、制醋等。
其次,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菌。显微镜下的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曲霉的菌丝直立,顶端膨大成球状;青霉的菌丝直立,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画好图,并对颜色和菌丝形状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认识霉是什么?首先,认识霉既不是动物又不是植物的微生物,通常叫霉菌。
第二,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及霉的危害,也就是酶的功与过。(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次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并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生产出能治病的青霉素;(2)人们利用霉菌制酱、酿酒、制醋、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3)霉菌也会引起食物、物品等霉变,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
第三部分: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霉菌是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这部分教材分别从温度、湿度两个角度设置条件,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去**霉菌适宜生存的条件,并且特别强调要挑选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另外一个条件相同的两种组合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例如温暖、潮湿、与寒冷、潮湿、为一组对比条件;温暖、潮湿、与温暖、干燥为第二组对比条件。在设计好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第四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教材中第一幅为真空包装的肉制品,真空包装的目的在于用高温将肉制品蒸熟,并杀灭病菌、霉菌后,使食物与空气中的菌类隔绝,保持食物卫生,易于保存。
第二幅图是装有干燥剂的食品盒,干燥剂可以保持食品盒内干燥,使霉菌不易生长。(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还有:如在阳光下,霉菌不易在阳光下生存。
低温保存,霉菌不易在低温环境下生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正如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一样,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就是细胞。本课指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深入到细胞水平,使学生体验和发现生命体的奥秘。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伴随着工具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利用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3~5倍,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生命世界。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材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细胞。教材利用迁移的方法,由积木搭建城堡这一学生孩提时代喜欢的游戏人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课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教材选择了几种动植物体的细胞来由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认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了解到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就是细胞。
第二部分: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由许多个近似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由于无细胞壁,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学生发现到:
两者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积木”构成的,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同就可以了。关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将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
第三部分:认识细胞。这一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史故事,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细胞”。所有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的过程。
第四部分:这是一个设计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我们的伤口就化浓。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六年级 上册 教材培训。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提要 1改编说明 2单元结构与特点 3单元发展目标 科学概念 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单元教学难点与建议。修改后的教材单元特点 1 首先保持了原单元整体结构,非常重视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以及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所以依然从使用工具开...
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六年级数学组 黄菡荟。课程标准 是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课标的熟悉与研究程度直接关系到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一 依据课标定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六年级数学上册属于第二学段,我着重分析第二学段中的这四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满杖子中心小学马伶。一 教材分析。从 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的宗旨出发,本册课本主要由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 习作 和 练习 组成。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本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