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科教材分析。
石碁教育指导中心科学科中心教研组。
四年级上册由唐蔚、邬玉燕主编)
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包括“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共六部分。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知道人也是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同样也生长、变化和死亡。进而使学生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生命观,能够从多个角度更为准确地定义生命,建立起生命科学的知识基础。
下面分课时讲解本单元的重难点。
第一课:动物怎样生活。
1、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往观察过的动物(蜗牛、蚂蚁、蝗虫、和蚕)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所以本环节是比较重要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
实施过程:可以展示四种动物的**同时展示观察回顾的要求。
要求如下:①基本生活需要。②身体构成外形特征以及生长变化过程。③繁殖后代的方式。④运动方式。⑤怎样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观察需求)
在学生观察回顾过程中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寻找这几种动物相同的地方,以及蜗牛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的地方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去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以及动物有类别之分。
2、探索其他动物。本环节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其他动物,教材上列出了六类动物(猫、蜻蜓、白鸽、青蛙、甲鱼、金鱼)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用其他动物但需要在哺乳类、昆虫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中各选一种。
实施过程:让学生分组观察一种动物,最好观察实体动物或者标本,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如果只是简单的观察书中的**,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没有标本,也可使用**但是**要有针对性最好有多幅细节图,事先打印出来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
这样便于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具体观察内容可以参照教材的第三页。
要求如下:1、下面以狗(哺乳动物)为例子展示一下**的选择:
2、和第一环节不同,本环节还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发散性,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如:
多数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但是产卵繁殖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鸟类是亲鸟孵化,爬行动物靠环境温度孵化。
蜻蜓、青蛙在陆地上生活在水中产卵,甲鱼和海龟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产卵。
鱼有鳞片、蛇也有,鱼鳞和蛇鳞有什么不同。(鱼鳞是鱼的外骨架,有反光伪装、定型减少水摩擦等作用是鱼的保护屏障,并且鱼鳞上的环还是年轮。)。
部分蛇类存在卵胎生现象。
3、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尽量减少教师打不出学生提问的现象。
第二课:形形色色的动物。
本课分为三部分:
1、对形形色色的动物进行分类。
本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其他动物进行分类,这里先不要规定学的分类方式,让学生清楚动物分类是多样性的。可能分组情况如下:按水生陆生、按毛发、按有无足、按卵生胎生、按有无脊柱等。
2、分类活动过程。
交流:“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和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在投影里展示。
“哪些动物大家一致认为是相似的,哪些是看法不一致的”
讨论不一致的地方,分别陈述理由,课本以小朋友的口吻提出三个问题“鸭子既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地上走,它和青蛙是不是一类?”“蜗牛是哪类动物?”“让我们数数蝴蝶有几条腿?
”旨在引导、激发学生去识别动物的特征。
课堂上学生肯定会问:“乌龟和蛇没有一个地方像为什么它们是同一类?
大家都知道乌龟和蛇同属爬行类,而我们经常都是说同是卵生都是冷血动物等等。其实最关键的是蛇腹部下方有单独一排特殊的鳞片,叫做腹鳞,腹鳞排列在它们身体的下侧,蛇就靠腹鳞爬行,所以属爬行类。
在讨论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让学生汇报。
然后展示“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
鸟类动物:身体表面长有羽毛,用卵繁殖后代。
鱼类:鱼的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生活在水里。
昆虫: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爬行类:身体表面有鳞或甲、爬行。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裸露,用卵繁殖后代,发育经过**,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以后大多生活在陆地。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3、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按照教材中提到的5个方面:都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能够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
第三课:植物怎样生存。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尔蒙的实验;第二部分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课主要围绕“植物是依靠什么生存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这一中心进行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海尔蒙实验——得出结论——认识植物养料制造”这样的方式进行教案设计。
1、本课教学目标:
了解海尔蒙实验,经历对植物养料的**过程。
知道植物的生存主要**于养料的制造,养料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
认识植物叶上的气孔,知道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培养学生不懈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的养料是什么?
难点: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
3、教学过程:
展示一株植物让学生猜想它靠什么生存?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是什么?从**来?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测“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可能认为水、土壤等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养料。“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可能水是植物的养料。
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那植物的养料可能从土壤里获得。”
让学生们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第六页。为了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海尔蒙又怎样作了进一步的猜测?这个结论正确吗?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观察研究,现在我们知道了,多数的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子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
交流:植物制造养料所需的空气和制造的氧气是怎样进出的?认识气孔。气孔在叶片的背面,是植物同外界交换气体的通道。
了解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
植物释放的氧气,能为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等。
4、光合作用介绍:
本课最终还是没有说明植物制作的养分到底是什么,储存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课后做。
选择大叶片植物,选择它的完整的叶片,“叶片1”完全用黑色卡纸夹住,“叶片2”一半用黑色卡纸夹住,“叶片3”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放置在太阳下2个小时左右。
取下3片叶片放置于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然后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很快我们会发现酒精变成绿色(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颜色变淡。然后将叶片取出。
将叶片擦干,分别滴上碘酒,我们会看到“叶片1”整片叶片变成蓝色,“叶片2”部分变成蓝色,“叶片3”极少变成蓝色。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淀粉,然后储存在叶片中。
第四课:植物的根和茎。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的作用。第二部分:茎的作用。
根据教材发现本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
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
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1、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得出: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2、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归纳常见植物都有根和茎,并由根和茎的多样性暗示植物的根和茎有其他作用。
3、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设计实验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你**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里提示学生应该选择叶片大的植物,并把植物置于阳光下。
由于实验过程长,在学生设计完后,就可以展示预先完成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录像形式。
继续讨论根其他的作用。
4、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
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教学建议:
由于本课实验的实施过程比较长,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将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或者事先整理好实验结论,便于在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后展示给他们看,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成实验。
第五课形形色色的植物。
本课共三部分:收集有关植物的资料、做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概括植物的共同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9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柏树小学周国艳。一 四年级教材的整体结构。1 主线 四年级教材 上册和下册 主要围绕 运动与变化 这组统一概念,统整 科学 3 6年级 课程标准 规定的物质世界 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三个方面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四年级教材 上册 5个单元,19...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 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 下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 一英寸宽 一 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 下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永安胜利希望小学赵桂芹。本册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基础 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 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一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科学 方面 能从 这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 等角度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 的问题,能提出 活动的大致思路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