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7-10 22:17:28 阅读 2133

《分数乘分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2单元第2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

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胡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

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3/4=1×3/5×4=3/20(板书)。

3.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介绍蜂鸟的相关知识,出示例4。

2.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3.让学生独立计算,再。

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5.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

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

件。园)有点脱节。在评完课又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王芳改成了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二是我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通过一次折纸理解了意义发现了计算结果,然后观察发现了计算方法。这样,为学生探索与交流保证了充足的时间。

2、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每小时织围巾1/4米”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

3、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

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数形的结合,学生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

学生经历了抽象---直观---抽象的探索过程。

4、合适的支点能贯通整个课堂。

这节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有点脱节。听了同事的数学课,我茅塞顿开!

在折一折的过程中,我直接让学生折1/4×1/2,虽然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在少数同学的带动下折出了1/4×1/2表示1/4的1/2,可是有的迁强。听了刘虹老师的课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课堂脱节,是因为我丢掉了课本提供的支点:先折1/4×2。

因为学生由整数的意义得出"1/4×1/2表示1/4的1/2是多少"那只是推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体会出1/4×2描2个1/4,才能知道半(1/2)个1/4描1/4的一半,这样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1/4×1/2表示1/4的1/2是多少",所以说,折1/4×2是成功完成1/4×1/2的支点,很重要。

5、学具的准备是无声的引导。

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只有让学生准备好学具了,学生才可以探索得更深入,更全面。比如:

如果只给学生准备一张纸,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就只会折纸,如果再为学生准备尺子和笔,那学生是不是也就想到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再为学生准备彩笔,学生是不是也就能向导通过画、涂的方法来研究。总之学具准备的充分,学生探索的才更自由,更全面。

而我只让学生准备了两张纸和两只彩笔,拘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只用了折纸感受意义,理解计算方法。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圆的周长》课后反思。

教学思路主要贯穿于这一条主线:以旧引新激疑---层层递进探疑---小组合作明理---分层练习巩固---体验**应用价值。

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先创设情境:今天,两只蚂蚁到草地上跑步,白蚂蚁沿着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路线跑。如果两只蚂蚁同时跑一圈,猜一猜:

谁跑的路程长?”从而达到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作好先导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节课的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全课从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到创设小猴甩球,电扇转动形成的圆等引入深化,不断地制造矛盾,最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渗透生活的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师在总结新课时再回到课的开始让学生判断谁跑的路程长,为什么?在设计一题课后思考题,这样前有孕伏,后有照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课后思考题既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又使教学意犹未尽。不足之处:

1、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

2、老师低估了学生,比如在**测量方法时,学生的办法说了好多,而老师却还不敢放手。

3、小猴转球,风扇转动形成的圆,可设计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既验证刚发现的周长计算公式,又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极限思想和知识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这一内容做一个研究小报告,目的在于:对于优等的学生课前自己进行研究,学困生不会自己研究可以也通过看书抄一抄,通过抄也会有印象。通过这一做法,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故事激趣,渗透“转化”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回忆简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结合回忆上学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匆匆已过,面对本学期的两次考试取得的成绩,我除了失望与无奈外,对我自认为做得在理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低头反思,总结,总结再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漏洞。一 注重了方法的运用,强化了形式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如 在上数学课时强化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却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搭积木》教学反思

构建块是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第四版图形空间部分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 画一幅画,乘车,看看谁采取更多的三个活动。第一活动 让学生用五个方块拍摄一个三维图形,仔细观察,然后从顶部,前面和左侧画出来看看形状。这个活动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学生感兴趣的高,很快就...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