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运算顺序。
4、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课时安排: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课时)
运算顺序。(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2、笔算。
3、导入。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7.做练习一的第题。
四、总结。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学习一第2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6:例2 “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具学具: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学习二第1-4题。
四、总结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二第5题。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4=12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
12÷3=4 积÷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12÷4=3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商×除数=被除数。
第3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6: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多**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二、**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课堂测评。1.计算。
2、练习二的第题。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题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第4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9:例4 “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课件。
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2、 新知**。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 p.46 49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目标 1 让学...
2023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版
精品推荐范文学习。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 地址 全文 地址2018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 学情分析本期我班有。39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2019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语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2 一 创景引新,促进迁移。1 谈话 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很多小区最近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住的小区好吗?2 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 彩田村有14栋楼,平均每栋楼住154户,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3 提问 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