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则运算。
二观察物体(二)
三运算定律。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五三角形。六小数的加减法。
七图形的运动(二)
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十总复习。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意义,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但学生头脑中并未建立概念性的认识。
本单元就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并完善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而在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课时)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1课时)
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1课时)
4)练习课1课时)
5)括号1课时)
6)解决问题1课时)
7)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1.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搭桥铺路。
学生有效的自学**于教师高效的引导,根据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实际,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发现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这一理念。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6分钟)1.口算。
2.笔算。
说一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1.学生口算。
2.学生独立笔算。
笔算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笔算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说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答案:学生上课自由发挥,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2.(1)晨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226包,剩下546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答案:226+546=772(包)
答:运来772包练习本。
2)今年果园种植桃树340棵,梨树413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答案:413-340=73(棵)
答:梨树比桃树多73棵。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2得101。
答案:101+52=153
2)355加上我得数是723。
答案:723-355=368
4.我会填。
答案:172 402
二、结合情境,**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4.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5.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6.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1)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例1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
2)第(2)(3)题与第(1)题比较,找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算式。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叙述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4.小组讨论得出加、减法的意义。
5.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这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叫做“逆运算”。
6.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 1.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
2.(1)先明确表中已列出的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2)照样子填**,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学板书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3分钟) 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独立回忆。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答案:530验算530-190=340
488验算488+98=586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1)四(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答案:52÷2=26(组)
答:可以分成26组。
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26×2=52(人)
答:四(1)班一共有52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答案:645÷15=43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答案:36÷2=18(只)
答:养了18只鹅。
二、**新知。(25分钟) 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
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
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用加法算:3+3+3+3=12(枝)
用乘法算:3×4=12(枝)
3.讨论交流: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2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第三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
2.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学习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多**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6分钟) 1.口算。(出示口算卡)
2.指名板演。
3.导入新课。 1.学生口算。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口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
c 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 展示问题二 冰天雪地 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 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e 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问题二中算式987 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
1.认知情况 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 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 精确 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 学生基本情况。本班有学生人,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扎实,数学学习兴趣较浓,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成绩优良,但也存在基础不牢,学习不平衡性,他们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动脑筋,比较懒惰,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再加上粗心马虎,学习成绩不理想。二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