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导学案

发布 2020-05-28 04:39:28 阅读 8234

3-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通过**、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4.5 :2.7 10 :6

3、上面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二、探索新知。

1、自学p35-36。

1)运输次数和运输量的比分别是多少?

2) 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做比例?

4)举例说明比例的两种写法。

5)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友情小提示: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

12=35:42。

2、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友情小提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完成p37“自主练习” 第题。组内订正。

4、阅读p36,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比例有什么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友情小提示: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38第3题,组内订正,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全部都做)自主练习第4--10题。

3-2 《解比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难点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 :3和8 :4和 :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35第一段,说一说什么叫解比例。

2、认真阅读p37小红点内容。

1)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学会正确的解题格式)

2)小红点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格式,你看懂了吗?(有困难的,组内交流。)

友情小提示:解比例首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完成p39自主练习第11题(独立解答,并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总结梳理: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3-3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是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40-41小红点内容。

(1)计算出**中的工作效率,认真观察数据,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有什么规律?

(2)思考: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何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3)举一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2、自学p41小红点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说说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点?

(5)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6)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工作时间是6小时,那么工作总量是多少?

3、☆友情小提示: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k(一定)

三、总结梳理: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3-4 《成反比例的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讨论**,分析合作,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2、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新知。

1、自学p45。

1)观察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每天生产的吨数是否随着天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式子。

表示: x×y=k(一定)

2、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三、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3-5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导学案。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2、难点是能判断正、反比例。

学法指导】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导学案,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六年级导学案

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38人,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比较感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但接受能力不够强,思维不够活跃 班级整体学习成绩欠佳,在升级考试中成绩还需努力。后进生人数不少 有相当一部分男同学学习自觉性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语文有一定困难。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和阅读...

六年级导学案

佛小数学导学案。年级 二年级学科 数学主备人 陈俊美课题 解决问题课型 新知 小主人姓名 学习目标 1 我会解决求总价钱是多少的问题。2 我能选择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我会口算。2 看图列式 一共有多少个 二 新知 一 我会 1 圈一圈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把需...

六年级导学案

六年级导学案课题 老人与海鸥 授课人 课时 2课时课型 预习展示课。学习目标 1 学习 塑 饼 谱 抑 挫 歇 吉 营 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 塑料 饼干 节奏 乐谱 吉祥 企盼 抑扬顿挫 相依相随 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3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