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

发布 2020-05-23 21:35:28 阅读 3083

第一课 :鸡兔同笼 (假设法)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关在同一笼内的鸡和兔,共有24个头,68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从已知的24个头,可得鸡、兔共有24只。我们又知道一只鸡有两脚,而一只兔有四只脚。假设24只都是鸡,那么笼中共有24×2=48(只)脚。

而实际上笼中共有68只脚,假设中的脚数与实际相差20只脚。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是我们把笼中的兔也算作了鸡,每只兔少算了两只脚。总共少算了20只脚,所以兔子应当有20÷2=10(只),从而鸡实际上只有24-10=14(只)。

鸡兔同笼”这一古老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它的解答方法也是多样的。

例1 鸡与兔共100只,兔的脚数比鸡的脚数多40只,问鸡、兔各几只?

分析假设100只全是兔,那么脚的总数应是4×100=400(只),这时鸡的脚数是0,兔的脚比鸡多400只,但实际上兔脚比鸡脚仅多40只,两者的差数是400-40=360(只)。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我们将鸡假设成兔了。

实际上,每增加一只兔,兔的脚数增加4,每减少一只鸡,鸡的脚数就减少2。每把一只鸡假设成兔,两者的脚差数增加2+4=6(只)。因此,假设成兔的鸡有360÷6=60(只),兔有100-60=40(只)。

由以上分析可列出相应的求解算式,这里不再赘述了。(下同)

例2 幼儿园买来20张小桌和30张小凳共用去1860元,已知每张小桌比小凳贵8元,问小桌、小凳的**各多少。

例3 动物园饲养的食肉动物分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两类,规定老虎、狮子一类的大动物每次喂肉每头三斤,狐狸、山猫一类小动物每三头喂一斤。该动物园共有这两类动物100头,每次需喂肉100斤,问大、小动物各多少?

第二课:数阵图与数重叠。

亲爱的小读者,我们把1~9这九个数字填入右边的5-1图内,可以发现:凡是用直线连接的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8。这种有趣的数量图形我们称它为“数阵图”。

而每次求和时都用到中间这个数“9”,我们称为“重叠数”。同学们一定会问:这样巧妙的数阵图是怎样排出来的呢?

下面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图5-1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求出重叠数是几,这是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各个数,得到如图5-2的形式。

图5-2因a与一直线上其它两个字母所代表的数的和都等于18,所以有。

(a+b+c)+(a+d+e)+ a+f+g)+(a+m+n)=4×18=72。因为a+b+c+d+e+f+g+m+n=1+2+3+4+5+6+7 +8+9=45 ∴a+a+a+45=72,就有3a=27,因此a= 9。

这样我们求得了重叠数(即中间数)a=9。而其余这些数,每两个数的和为9,而9可分解为:9=1+8,9=2+7,9=3+6,9=4+5。依次填入就得了我们开头出现的数阵图。

例1 将1~5填入图5-3的空格内,使横行、竖列上三个数的和相等。有几种填法,请都填出来。

图5-3分析先求中间重叠数。现在虽然不知道中间数是什么,但由已知横行、竖列的和相等可得:

和×2=1+2+3+4+5+中间数,也就是:和×2=15+中间数。式子左边的数是双数(偶数),因此右边也应是双数,而15是单数,所以中间数一定是单数。

由于只能在1~5中取数,因此,中间数不能取2,4只能取1,3,5。

中间数取1时,和是8,另外四数配对是2,5;3,4。

中间数取3时,和是9,另外四数配对是1,5;2,4。

中间数取5时,和是10,另外四数配对是1,4;2,3。

所填数阵如图5-4

图5-4例2 把1~9这九个数填在图5-5中的方格内,使每一横行、每一纵列和两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等于15。

图5-5分析根据题目要求,在1~9个数中要列出八个算式,使每个算式的和都为15,就是15=1+5+9=2+5+8=3+ 5+7=4+5+6=3+8+4=2+9+4=1+6+8=2+7+6。

由于对角线与纵、横线交于中间格内,所以中心数用了四次,从上八个式子中知,中心数是5。用同样道理,可得出四个角上的数用了三次,它们分别是,其余四个数只用了两次。

第三课时:平均数。

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份,如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如果每一块的大小都相同,就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如果大小不等,就不是平均地分割的。

把几份并不每份都相等的部分量,加在一起计算出总量,然后平均分成原来的份数,各份的量,就是原先几份部分量的平均数。如全班每个人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并不一定人人相等,也不一定人人都不相等。如果把各人的成绩全都加在一起得全班总分,然后平均分割**人相等的分数。

这样每人新的分数就是全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成绩。

容易搞错的是原有的各份中有相同的情况。最典型的如:全班30位学生,一次考试成绩有10人是100分,有20人是90分,即只有100分与90分两种。

有人这样计算:(100+90)÷2=95(分)

又有人这样计算:100×10=1000(分)

90×20=1800(分)

=93.3(分)

前面那种计算是不恰当的。当然,必须明白其中原因。

例1 有一头母猪产下12头猪娃,先产下的6头恰好每头都重3.5千克,后产下的3头每头都重3千克,最后3头每头都重2千克。那么,这群猪娃平均每头重多少千克?

分析虽然只有3种重量,却不是只有3头猪。所以要先计算12头猪娃的总重量,再平均分配成12份,这才是每头的平均重量。

解 3.5×6+3×3+2×3

=36(千克)

36÷12=3(千克)

例2 有位小学生特别喜爱数学,他要求自己在一周内平均每天练8道数学题。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都已练9道,星期五参加钢琴比赛没有练数学,星期六练10道题,那么,这个星期日要练几道才达到要求?

分析不妨先算出每周按要求完成的总数,然后据已练的题算出还缺的数目,这就是要在星期日完成的题数。

解每周的总数 8× 7=56(道)已完成的数 9×4+10=46(道)

星期日的数 56—46=10(道)

例3 一条大河上游与下游的两个码头相距240千米,一艘航船顺流而下的速度为每小时航行30千米,逆流而上的速度为每小时航行20千米。那么这艘船在两码头之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航行中的速度有两种,然而所求的平均速度并非是这两种速度之和除2。按往返一次期间的平均速度,就要分别计算总航程与经历的总时间,然后按平均速度的意义求出答案来。 解总航程 240×2=480(千米)

总时间 240÷30+240÷20

=20(小时)

平均速度 480÷20=24(千米)

例4 有2个班,每班的学生数相等。其中一个班平均每人9岁,另一个班平均每人11岁。那么这两个班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年龄按理应把每个人的年龄加起来,这样才可算出总和。但是人数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呢?所以要有新思路才能解此问题。

不妨假设每班有30人,则总岁数为9×30+11×30=600(岁),总人数为30+30=60(人),平均年龄为600÷60=10(岁)。

如果设每班有10人,就可列式计算如下:

10(岁) 那么更简单些,可设每班1人,则。

10(岁)三种假设得的结果都相等,因为其中有一个特殊条件,即:两班学生每班人数都相同。

这是一种求平均数的特殊情况。两班的人数要是不相同就不能简单地对两种年龄求平均数。

解由于两班中每班人数相同,可在各班抽出一人,并且年龄为各班的平均数。

=10(岁)

答两班学生平均年龄为10岁。

第四课: 循环。

小朋友们,你留意过循环问题吗?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如人的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按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数学中,也常会碰到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固定数,而更重要的是看它的余数。

如2024年元旦是星期五,2024年元旦是星期几?因为2024年是平年,有365天,365÷7=52……1,所以2024年的元旦是星期六。这就是根据365除以7所得的余数来判定的。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典型例题。例[1] 流水线上给小木球涂色的次序是:先5个红,再4个黄,再3个绿,再2个黑,再1个白,然后又依次是5红,4黄,3绿,2黑,1白……像这样继续下去,到第2003个小球该涂什么颜色?

分析小木球涂色的次序是:“5红,4黄,3绿,2黑,1白”,也就是每涂过“5红,4黄,3绿,2黑,1白”循环一次,给小木球涂色的周期是5+4+3+2+1=15。所以只要用2003除以15,根据余数就可以判断球的颜色。

解 2003÷15=133……8

这就是说,第1999个小木球出现在上面所列一个周期中的第8个,所以第2003个小球涂的是黄色。

例[2] 有一列数:7,0,2,5,3,7,0,2,5,3,…

第81个数是多少?

这81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分析 (1) 从排列可以看出这组数是按7,0,2,5,3依次重复排列的,那么一个循环周期就有5个数。

之和是7+0+2+5+3=17。用每个循环各数之和可以循环次数再加上余下的各数,即可得到答案。

解(1)81÷5=16……1

按照循环次序可知:第81个数为7。

所以这81个数相加的和为279

例[3] 假设所有自然数排列起来如下图所示,55应排在哪个字母下面?248应排在哪个字母下面?

a b c d

分析从排列情况可知,这些自然数按从小到大4个数一个循环排列。要求这些数字排在哪个字母的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除以4的余数来判断。

解 55÷4=13……3

所以55排在第3个字母c的下面。

所以248排在第4个字母d的下面。

三年级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内容 认识新朋友。教学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键盘,了解操作键盘的指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键盘的分区 2 认识主键盘。能力目标 能为键盘分区并认识主键盘。教法设计 引导 讲解。学生指导 练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键盘的分区。教学过程 第2课时。教学内容 养成正确的操作习...

三年级教案

应用面积和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四单元。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周长 面积概念的理解。2.学生进一步正确 熟练地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3.学生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正确 熟练地计算正方...

三年级教案

module6 unit 1 this is my school.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听 说 认 读本课的新词 school,classroom,teacher,english,pupil。把握句型 what s this that?和 this is my 2 能力目标。能运用 wh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