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搭支架》教案

发布 2020-05-08 22:12:28 阅读 9913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2.搭支架。

教学资源的开发。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二课《搭支架》。这一课是学生在第一课《折形状》中认识到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认识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坚固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具有稳定、坚固、耗材少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形状与力、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提高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及进行不同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部分:

组织学生动手搭建平面的框架,并研究哪种框架最稳固,怎样能够把不稳定的支架变得稳定;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并且能够运用三角形稳定的原理动手搭支架,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教材又提出了三项要求,1、画出设计草图……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试教过程中我发现:

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了解,所以在进行教材中的第二部分活动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并且知道如何改变其他容易变形的支架,使之稳定、牢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到了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牢固的结构对于材料、连接物及整体设计的要求上,及如何用各种平面框架搭建立体的支架。将平面的框架转为立体的支架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因为这种支架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压电塔、建筑工地的吊塔……但是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留心观察它的具体结构。因此,如果贸然让学生自己去搭,他们会很茫然。

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正如路培琦老师曾经在教材培训会上讲过:“老师该讲的地方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要做什么。

”因此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结构特点、支架顶端的设计、材料及连接物的使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尽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搭支架的过程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自己的支架坚固、平稳、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进一步体验搭建的乐趣。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离较远,加上独生子女动手能力较弱,他们往往是想象设计丰富多彩,而实际操作笨手笨脚,因此教师无论在搭建之前的讨论,还是实际设计制作中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每个人争取都能够得到体验,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考虑到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五个,小组的人过多容易出现闲人,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学生才会在搭建中互相帮助,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在搭建的过程中,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先画出自己想搭建的支架的草图,经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出支架的草图(立体图)很困难,这里涉及到美术的透视、立体结构关系等,学生手里没有搭建的材料,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脑子里根本没有形成想要搭建的支架的雏形,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参考别人的作品,而且在借鉴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设计与创新,并且让学生拿着材料比划着说说怎样搭建,在反复的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逐步解决了搭支架之前的设计困难,同时在搭建之前的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搭建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实际搭建时觉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自己设计搭建立体支架,并检验它的稳固性和承重性能。

在搭建立体支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关结构的一些问题。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不同结构支架的特点及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三角形的稳固性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认识到小组相互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搭支架的纸棒,课件。

学生准备:透明胶,剪刀,小尺,书每人三本。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些灯架、小马扎、梯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出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三角形在这些物体的结构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别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且研究哪种形状支架不变形、最稳固,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请你想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

2、学生动手操作,说出方法并讲清原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六边形等,可以加拉杆使之变成几个三角形,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3、教师演示并解释什么是支架:像这样由几个平面的框架组合的立体结构我们称之为支架。

4、请学生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也是类似支架结构。

评析】利用三角形搭成的支架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却很少留心去观察它们,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属于支架,既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注意留心观察,同时为下一步自己进行搭之家寻找一些借鉴。

二、设计搭建支架。

1、教师:今天我们来一个搭支架比赛,好吗?(板书:搭支架)

2、介绍搭支架的材料:纸卷、胶带。

说明】关于材料的使用,学具袋里有吸管、打孔器,方便快捷,但是组合起来的支架小一些,榫接的地方不好固定,搭好的支架小,坚固程度、承受能力弱,学生的体验不是很强烈。用报纸卷的纸卷硬度比较大、长度也够,虽然材料的准备、搭建时连接物的使用都有一些费事,但是搭建起来的支架相对于吸管搭建的支架要大气一些,承受能力较大,检验稳固性、承受能力时效果明显,学生的体验较深刻,同时也为下一课盖房子积累一定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选用不同的材料。

3、组织学生制定比赛标准:你们觉得应该比什么?

评析】自己制定比赛标准激发了学生制作的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觉得难度低,容易达到。在心理上达到一种愉悦的状态,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会更加放松,更好的体验制作的乐趣。

4、学生思考并总结教师随之板书:美观、坚固、材料用得少等。(教师提示:大家觉得美观、坚固、用料少等几项中最可比的是哪一条?(学生思考并回答:坚固)

5、引导学生进行动手之前的设计:大家讨论一下,你们小组想搭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支架,如果能够画出设计草图的,可以先画出设计图,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边比划一边设计,弄清楚你们的支架的大致形状,连接的方法等。

6、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提示:教材里也有一些其他小朋友搭建的支架,我们可以借鉴,但是绝对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

说明】 科学课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先画出自己想搭建的支架草图,实际上学生对于画出支架的草图(立体图)很困难,这里涉及到美术的透视、立体结构关系等,学生手里没有搭建的材料,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脑子里没有形成想要搭建的支架雏形,把这一过程改为让学生拿着材料比划着说说怎样搭建,在反复的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逐步解决了搭支架之前的设计困难,同时在搭建之前的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搭建的方法,那么在实际搭建中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的提示,则是为了照顾一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发展。

7、教师提示:设计支架时,除了要注意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

评析】教师提出要求是让学生考虑到对于支架的整体设计,而动手之前先动脑思考及讨论,为的是使学生在制作中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随意搭造。

8、学生修改自己的设计,并且进行搭建,教师巡视,帮助。

9、学生进行展示并分析承重。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发现承受能力强的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

10、学生讨论总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

评析】测试及作品分析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支架的坚固性、承重能力等性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搭支架坚固稳定、承重能力强的规律,发现在搭支架过程中还要改进的问题。对于不是很成功作品教师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虽然失败也是一种美丽,但是我们强调的是体验的过程,有了成功的结果,会使学生创造的信心、**的欲望更加强烈,也就会在后面的搭建制作过程中发现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

11、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搭支架时的感受。

三、支架的应用。

1、教师讲述:一根根柔软的纸棒经过我们的精心搭建,变成具有一定承重能力的支架,我们在搭支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固性,同时还涉及到了结构力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其实建筑学家在生产建设中也正是运用了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出示课件)

2、学生看课件并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3、让学生说说支架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搭支架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搭支架。课程标准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 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 的各个环节,需要 者之间相互合作 交流与分享。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3.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

五年级科学下册搭支架1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搭支架。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二 教...

五年级科学下册搭支架1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搭支架。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二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