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十册。
一、 教学内容。
1、简易方程2、 折线统计图 3、 因数与倍数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 分数加法和6、 圆 7、 解决问题的策略8、 整理与复习。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方面。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方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联系统计活动过程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能对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等式和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培养符号意识,感受方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自然数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4)有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学会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5)在探索和3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等活动中,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6)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7)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方面。
1)联系分数的意义,方程的特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等数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从数量的多少及其关系、物体的形状及其变化等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在列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基于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以及应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增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5)在探索计算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发现数学规律,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总结,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认识方程、圆、因数和倍数、分数,探索方程的解法,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基于数据获得不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在探索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求组合图形面积等活动中,经历克服困难、发现规律、获得结论的过程,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用分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等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初步了解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中的内容,参与实际调查,探索球的**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逐步养成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品质。
三、 课时安排。
一简易方程12课时。
二折线统计图3课时。
蒜叶的生长1课时。
三因数与倍数1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球的**高度1课时。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4课时。
六圆 11课时。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八整理与复习5课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单元教学纲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屯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一至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
2、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列方程解与分数、百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解比例(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内容。
方程的含义、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方程的特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进度计划。
1、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1页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2~3页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3~5题;
第三课时:教学第4~5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题;
第四课时:完成练习一第8~13题。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8~9页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4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9~10页例8,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二第5~8题;
第三课时完成练习二第9~15题。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13页例9,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3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14~15页例10,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4~7题;
第三课时:完成练习三第8~15题。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第页“练习与应用”第1~6题;
第二课时:完成第19页“练习与应用”第7~12题和“探索与实践”第13~15题,并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六、教学拓展要求。
第1单元第1课时。
第1单元第2课时。
第1单元第3课时。
第1单元第4课时。
第1单元第5课时。
第1单元第6课时。
第1单元第7课时。
第1单元第8课时。
第1单元第9课时。
第1单元第10课时。
第1单元第11课时。
第1单元第12课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纲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单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上册)。
2、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扇形统计图(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由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判断和**。
五、教学进度计划。
1、折线统计图(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21~22页例1,完成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四第1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2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四第2题;
第三课时:完成练习四第3~7题。
六、教学拓展要求。
第2单元第1课时。
第2单元第2课时。
第2单元第3课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纲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探索等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材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至四年级);整数四则运算(一至四年级)。
2、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本册第四单元);约分和通分(本册第四单元);分数四则运算(本册第五单元、六年级上册)。
三、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和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进度计划。
1、因数和倍数和3的倍数的特征(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30~32页例1至例3和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第1~4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32~33页例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第5~7页;
第三课时:教学第33~34页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第8~10题;
第四课时:完成练习五第11~14题。
2、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37页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题;
第二课时:教学第38页例7、例8,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3~8题。
3、公因数和公倍数(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第41~42页例9、例10,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第1题;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七第2~8题;
第三课时:教学第43~44页例11、例1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第9题;
第四课时:完成练习七第10~14题。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第47~48页“练习与应用”第1~7题;
第二课时:完成第48~49页“练习与应用”第8~12题,并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与反思”活动,完成“探索与实践”第题。
六、教学拓展要求。
第3单元第1课时。
第3单元第2课时。
第3单元第3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1 教材简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 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3年苏教版五下通分教学设计
射阳县实验小学2020年春学期数学教学设计。主备人 吴海峰组别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执教者 课题教学目。通分。第3课时。1 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2 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标3 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重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约分教案
3 猜一猜 75 100和3 4是一回事吗?4 验证 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5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6 引导学生比较75 100和3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相同点 分数的大小相等。不同点 75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 3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