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考试题纲

发布 2020-04-11 15:20:28 阅读 5455

2023年4月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p1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注意“训”的词性:动词)“诂,训诂言也。”

p3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p4“诂训”多作“故训”、“古训”,是古昔的教言之意。《诗经》有“古训是式”一语。注意“诂训”与“训诂”的意义不相同。

p14《贤媛》 :逵即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根据训诂的知识,“愧”有感谢之意,“深愧其厚意”即感谢他的厚意,不是对他的厚意感到不安。

p15《俭啬》:“王武子因其上直……伐之。”上直就是官吏上朝轮直,犹言“值班”。不是“上等的价值”,或“值上等价钱”。

第二章。例3中,“澹”与“赡”的关系是古今字、通假字的关系,属于古今字使用情况的第一类。

p25 例1中,“相”的本义是观察;例2中,“戎”的本义是兵器;例3中,“每”的本义是草茂盛长出。这三个例子都属于通假字。

p26 例1中,“乐”该是“疗”的通假字,义为“**”。《毛传》的解释犯了望文生训的弊病。

例2中,“寤”即是“牾”的通假,义为“倒着、逆”。《杜注》的解释犯了望文生训的弊病。

p42 成语“间不容发”的意思是说前后距离相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间”应当是“中间”的意思。

p46 例1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这是“兵”的最初本义。

p58《左传》中“公入而赋”、“姜出而赋”,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互文,出、入二字应互相补足,文意才对,即二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不可强分先后。(关于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要学会分析,必要时要先答互文的定义。)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荀子·荣辱》 此处用互文的定义判断出“君子安雅”的“雅”应该为“夏”。

第三章。p97 例1中,牂,子桑反,说明“牂”与“子”的声母相同。

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的校勘方法是本校。

所谓理校,是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的校勘方法。

第四章。p112 学会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特别注意“本”字和“企”字的分析。

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字的本义,揭示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p118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p120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属于利用形声字的声训。

《孟子·滕文公上》:“彻者,彻也”属于利用同形字的声训。

p125 《说文·马部》:“骈,驾二马也。”段注:“併马谓之俪驾,亦谓之骈。併、

骈皆从并。谓并二马也。”这说明“并”是“骈”的语源。

p1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上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

p134《说文》:“拙,不巧也,”“暂,不久也。”“假,非真也。”“悒,不安也。”“少,不多也。”“旱,不雨也。”这里的义训方法是由反知正。

第五章。p147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

p148训释称注,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

p155随文释义的注疏是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进行解释,通释语义的专书是汇集了某一词语的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意义,并给予准确的、简明的辞典式的解释。

p158 训诂术语“谓”主要用于解释词义;训诂术语“言”主要用于串讲文意。

p159 训诂术语“犹”主要用于同义相训;说明引申义;以本字释借字;以今语释古语。

p161训诂术语“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训诂术语“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注意两组术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六章。p178先秦典籍中已出现萌芽状态的训诂。这主要表现在古人行文过程中对词义加以解释。

p189 王圣美创立的“右文说”,认为字义寓于声符之中。

p191 明代出现了两部新型字典,即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

p195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第七章。p206《毛传》的主要内容是解释词义。

p213《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相当于“同义词辞典”;后十六篇相当于“百科辞典”。

《尔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第一部通释语义的专著、义训专著、词语汇编、训诂资料集。

方言》在内容上和体例上都受《尔雅》的直接影响。不仅分类略照《尔雅》,而且在体例上也相似,都是每条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但是,《方言》比起《尔雅》来有所改进,《尔雅》罗列同义词,没有说明其间的区别,而《方言》有时对同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进行了辨析,还注明了词的地理分布情况。

转语,或称转之语,指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发生声韵差异的方言词。

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指残留在当时汉语中用处有局限性的古词或古代不同的方言词。

注意:给出例子要能判断出自哪部典籍。

p224 从作者、性质、编排体例、训释方法等方面说明《尔雅》和《释名》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p228 许慎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书;第一部形训之书;我国第一部字典;第一部兼释形义的字典。

第一个对“六书”进行解释的学者是许慎。

第八章。p246 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望文生训的实质,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

《汉书·游侠传》:“解为人静悍。”颜师古训“静”为“沉静”,犯了望文生训的错误。

p254增字强释,所谓“增字”,指的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所谓“增字强释”者,是增字之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

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国,爰得我直。”《毛诗》训“直”为“直道”。这里犯了增字强释的弊病。

第九章。p274 “犹豫”和“夷犹”从同音替代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同源词、联绵词、古音相同、意义相同。

“狐疑”和“犹豫”从同音替代的角度来看,它们是:联绵词、音近义同。

p283 《诗经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毛传》认为,“劬劳”与下文的“宣骄”相对为文,劬亦劳也,宣亦骄也。王念孙把这种并列结构称为“复语”。

还有一种复词偏义的情况,即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为陪衬。例如: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这里的“风雨”只有雨的意思,风是作为陪衬的。同样的复词偏义情况还有“车马”(偏在车义)、“缓急”(偏在急义)等例子。

第十章。p307 词义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有些词在某一特定社会时代的特殊含义。如“清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士大夫阶层的探空说有、互相标榜的一种清淡之风,所以又叫“清言”。

p309“毙”字在先秦时代当“仆倒”讲,解作“死”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应该作“扑到”解,有的著作将其解释为自取灭亡,是忽略了词义的时代性。

说苑·建本》师旷曰:‘何不炳烛乎?’有的注本将烛释为蜡烛,不符合历史事实,春秋时根本没有蜡烛,这里的烛相当于今天的火把。

训诂学试卷

课程 00819 一 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2.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它的位置常常放在句末,它的基本格式是 甲,乙貌 之貌 意 可译为 的样子 3.读如 古代注...

浙江省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 2008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 00819 一 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义训。2.貌。3.读如。4.反训。5.对文。二 填空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 不填均无分。1....

训诂学复习参考

一 名词解释。1.训诂 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2.训诂学 以词 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 方式 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