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摩擦力2教案首师大版

发布 2020-04-11 01:18:28 阅读 2047

2019-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摩擦力2教案首师大版。

教学目标: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了解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初步具有**与摩擦力相关的条件的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初步具有从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准备:

1.师准备:测力计、木块。2.生准备:学具。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了解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初步具有**与摩擦力相关的条件的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

初步具有从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了解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教学过程:一、导入。

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二、新授。

1.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

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3.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操作)(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操作)(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教师讲评)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

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三、总结。

1.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板书设计:11.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附送:

2019-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生态瓶2教案教科版。

课题。改变生态瓶。计划课时。

本课让学生来研究生态瓶里的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

教学内容分析。

等,让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1.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2.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3.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组织准确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的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难点: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教具学具准备小鱼若干、小草若干、水桶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

本课先通过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一个方案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最后总结拓展对所观察到生态瓶中生物的变化,写出科学观察报告。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活的还好吗?2.表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

一、交流生态瓶的确定实验方案。

物生活得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还是改变生物的数量。(一)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培养学生猜想假设能力。

汇报交流展示评比思考回答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空间。

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样的,一个生态瓶里的水减少一半,汇报交流:由于水另一个水量不变,两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后一分钟浮出水面的次数。

二、**活动。

里减少动植物的生。

存空间,减少氧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水多的次数多。

的主人,给学生留出无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行**,并相互交流学习。

二)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学生观察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

学生**。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汇报交流,水草增另一个生态瓶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后一分钟浮出水面来的次数。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4倍又。

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就减少。小鱼增加,耗气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会怎样呢?是不是植物越长越好呢!汇报:小鱼浮出水。

面的次数更多,甚至缺氧死亡。当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讨论:让生态瓶生物生存更好,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知道减少水和。

分组讨论。增加动物引发生态群落变化。

三、小结。作业设计。

拓展:回去继续观察生态瓶,并且认真写出科学观察报告。

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摩擦力1教案首师大版

2019 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摩擦力1教案首师大版。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滑动摩擦力。2.通过实验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 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 二 》教学设计教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 二 教学目的 1 了解汽车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启动和运动,也是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制动。2 了解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 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了解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一些方法。教学重点 研究小车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教学难点 认识汽车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又要利用摩擦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第三节摩擦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实录。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 式教学法的案例。教学设计 物理课程标准 指出 科学 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实验科学 的过程包括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 分析与论证 6 交流与合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