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发布 2022-08-15 10:00:28 阅读 3773

第三节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实录。

─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式教学法的案例。

教学设计】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实验科学**的过程包括: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交流与合作。实验中涉及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学方法等。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全新理念。

为此,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启发猜想。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滑动摩擦?你能用什么事例证明给大家看滑动摩擦是存在的?

大部分学生积极性很高,经过讨论后,有的同学拿起铅笔在纸上写字;有的同学甚至推动了桌子来证明滑动摩擦的存在。

2.接着,教师出示小锯条,让四个同学到前面进行锯木块比赛。比赛结束后,让学生谈锯木块的体会。此时学生会回答:当锯条锯到木块中间时感到很吃力,摩擦力很大。

教学点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从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体验其中的乐趣,学生兴趣盎然,智慧火花不断迸出。)

3.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看来要减小锯条与木块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些猜想有的对,有的错。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将大部分学生的看法进行归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

教学点评:一开始,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生活的经验入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物理教学情景中。变过去的“授之以渔”为“探之以渔”,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引导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提问:你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这四个因素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每一小组负责设计一个方案,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研究的方法。

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密度、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实验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学生在此启发下,经过相互讨论、交流与合作,得出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运动速度大小中的三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研究它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3.教师接着提问: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

4.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在测石块的体积时,由于石块的体积不规则,无法直接测量,我们便运用了“转换法”,将石块的体积转化为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维,在匀速拉动木块的情况下,由于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我们可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转化为拉力的大小。

5.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四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案:

第一组:先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匀速拉动;然后再在木块上方加一砝码,以相同速度匀速拉动。比较两次拉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第二组:将同一木块分别放在水平桌面、毛巾表面上,以同样的速度用测力计匀速向前拉动木块,比较两次拉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第三组:将同一木块分别竖放、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以同样的速度用测力计匀速向前拉动木块,比较两次拉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第四组:将同一木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以两次不同的速度用测力计匀速向前拉动木块,比较两次拉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进而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教学点评:物理实验是向学生进行方法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段教学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适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同时,本段教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

三、实验展示。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实验方案和**过程,教师巡视。然后,四个小组分别选代表上讲台进行实验演示,并边实验演示边说明,公布自己的组得出的结论。

教学点评: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以激发,潜能得到挖掘。又在协作动手实验中经历了实验**的全过程,从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分析论证,归纳结论。

教师将学生的实验情况运用数学**的形式投影到屏幕上,归纳结论。

教学点评:学生在经历了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比较和对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离科学**的结果仅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归纳科学规律。因此本段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埋下感情的伏笔。

)五、交流与合作(教学评价)

1.讨论:如何将纸上的字擦得更干净一点?

2.实践:各小组对使用的锯条提出改进意见,并请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将锯齿搓开,且在锯条上加油。)

教学点评: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习惯和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后反思】

该教学环节共分五步: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展示→分析论证,归纳结论→交流与合作。整节课有以下特点:

1.打破了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式的教学法,把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营造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形成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本节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中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经历了物理**的美妙过程,学习了**的方法,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收集并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大胆想象、尊重事实、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

实验方案不是由教师设计,而是由学生讨论完成。尽管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一下子设计完整而严密的实验方案,但可在讨论中不断的补充、完善。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在设计中接受了诸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学方法等重要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教学中由实际问题导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课题题目 十三 3.摩擦力。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 生产中物...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第十三章 力与机械 的 摩擦力 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三章 力与机械 中的第三节 摩擦力 一 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2 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 地位。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它是今后学习运动和...

九年级物理《摩擦力》

九年级物理13.3 摩擦力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 1 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2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 知道摩擦的利与弊。4 会增大有意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学习过程。一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