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
教师领读。芳菲:盛开的花春归:
春天结束了觅:寻找(2)重点句子:(3)翻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里,山下世间的花儿都纷纷落尽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却刚刚灼灼盛开。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中,遇上又一片春景。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曾为春光易逝而叹怨。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映入眼帘时,该是多么惊喜!这两句中,“芳菲尽”与“始盛开”,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字面上是纪事写景,而言外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
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斟选“人间”二字,似乎是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话中的仙境。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天归去的时候,我常常怨恨无处把她寻找;谁料得到,她竟悄悄地溜到这深山寺庙来。正是在这一突来美景的刺激、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致怨恨春去的无情,谁知却是错怪了。这里把春光拟人化,仿佛她真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而且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3.
老师范读,学生自读4.总结:这首诗以趣胜。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
—**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2
趣。它不仅写出了在山寺看见迟开桃花的喜出望外之情,而且蕴含了人间事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诗人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
如果没有对春的留恋与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可谓唐人绝句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日积月累背诵《大林寺桃花》板书设计: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教学反思:教学中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教给了学生指读的方法,学生对照课文进行诵读。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人 目录。第一单元尚德修身1 1 厚德载物12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3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24三字经节选3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46三字经节选4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5第二单元砥砺品学5 8志当存高远59为学莫重于尊师610师者,人之模范也611三字经节选612知之为知之,...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 清明 教案。王丽丽。教学目标。1 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 传统文化的兴趣。2 熟读 清明 的诗句和了解与清明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熟读 清明 的诗句和了解与清明有关的诗句。教学难点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 传统文化的兴趣。教...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 题 简介作者 袁枚 1716 1798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美丽的景色。二 学诗。自由读诗,读通,读顺。师范读,画节奏。对照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