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发布 2020-04-08 15:55:28 阅读 6518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1.《 数铅笔》教学设计。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设计者: 王娇。

教学目标: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有规律的数数。

目标实施: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明确10个十是100。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三、练一练:数数(顺数、倒数)看谁数得快。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2《数豆子》教学设计。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设计者:刘洋。

教学目标。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感。

目标实施。(一)活动一:数出规定数目的豆子,初步体验估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数出30粒豆子,说一说,你打算怎么数? ②把这30粒豆子放在手中,感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在盒子的右边。

(二)活动二: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估数。

1.师生互动:教师顺手在一个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怎样知道我这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三)活动三: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想办法猜一猜,这一小桶豆子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猜得最接近。

(四)活动四:猜数游戏,激发兴趣,发展数感。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 2.小组做猜数游戏。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3《动物餐厅》教学设计。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设计者:刘春莲。

教学目标: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目标实施:一、知识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汇报交流后,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再次比一比,试一试,总结出: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

二、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1)按顺序填数。(说说**有特点)(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三、小调查: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4《小小养殖场》教学设计。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设计者:王娇。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能区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间的区别。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些概念的含义,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

目标实施:一、自主**,理解新知。

1.直观比较:请学生仔细观察三杯饮料,然后说说哪杯多,哪杯少,用“谁比谁多”来说一说,谁多的更多?(引入“多一些、多得多”的概念)

2.用“多得多,多一些”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合作交流,汇报成果。

3、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四个新词: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多得多比多一些在多的程度上要大一些,少得多比少一些在少的程度上也大一些。)

二、新知运用,点拨引导。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谁比谁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2、引入“差不多”的概念。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相差很小的时候,我们用另外一个词更合适,那就是“差不多”。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四、实践作业,强化新知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用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1观察物体。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王娇。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进行分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

教具准备:茶壶、汽车模型、课件。

目标实施 :

1、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

、观察汽车模型,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部位,是什么样的。

、猜一猜:课件演示物体,学生说说是什么物体,从什么位置观察的。

、观察小组中带来的玩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然后交换位置观察。

、小组活动:观察桌面上的茶壶,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同学用动作表示出看到的茶壶的形状。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热水瓶。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桌子有多长。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刘洋。

教学目标:、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目标实施:

、先估后量,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导统一长度单位4、认识尺子、认识“cm”、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

、量小棒。你能估计这小棒的长度吗?我们来量量到底有多长?

、先估估数学书和食指的长度,再量一量。问:量得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

、巩固练习,做课后练习。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 去游乐园。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徐志华。

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目标实施:、(出示米尺)让学生体会“米”这个概念。

、认真观察米尺,了解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体会物体的长度。

、在填空比赛中让学生正确选择cm和m,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 估一估量一量。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李大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加深对厘米、米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感受米、厘米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巩固概念,体会米、厘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受米、厘米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目标实施:、估一估、量一量。老师提出问题:

我们坐在教师里上课用的黑板有多长?讲台有多高?门有多高?

讲台的高是( )m( )cm.黑板的长是( )m( )cm.的高是()m()cm

、学生分成小组先估测再分别测量讲台、黑板、门。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3、练一练。请你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步长、两臂伸直后的长度。

、找一找、量一量同学分组测量身高,进行调查访问。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小兔请客。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刘洋。

教学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小棒操作,形象理解加减法的算理。

目标实施:1、教师出示挂图。了解图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操作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算法。

、认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认识减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

、巩固练习,游戏:我摆你说。我说你摆。

、生看图,审题。师点拔:括号里的单位名称是什么?(根),我们计算出图中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口算比赛,汇报得数。评出优胜小队。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采松果。

负责人:初凤明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人:李大林。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3.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目标实施:1、活动一:进入情境,探求知识.【出示采松果课件】看着这个画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并试着让学生列式解答。

2、让学生说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怎样计算较快?

3、活动二: 动手操作,建立表象.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25加4等于多少,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活动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活动五: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 青蛙吃害虫。

负责人:初凤鸣组长:刘春莲。

主要设计者:王娇。

教学目标:1、继续体会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探索整十数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一年级上数学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材料。备课时间 2014年8月13日。备课地点 会议室。备课人 臧远双。备课内容 比多少。参加人 王光军臧远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数一数 比一比 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 同样多 多 少 的含义。2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经历观察 操作 体验 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人单位备课年级课题。乔官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主备人备课单元。吴经才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练习 教材第66页 67页 1 通过观察实物,直观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秋提灯立体图形,知道这些事物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2 在拼 摆 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 比较 抽象思维能力,能用数学...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陈亚会。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第74页,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例3。教材分析 含小括号的加 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有的不含小括号的加 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采取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引入小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