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数学是聪明孩子喜爱的学科。
1、数学是中国聪明孩子喜爱的学科。
据说在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孩子们害怕数学,把数学作为“不受欢迎的学科” 。但在中国,情况很不相同,很多少年儿童喜爱数学,数学成绩也都很好。的确,数学是中国人擅长的学科,如果在美国的中小学,你见到几个中国学生,那么全班数学的前几名就非他们莫属。
在数(shǔ)数(shù)阶段,中国儿童就显出优势 。
中国人能用一只手表示1~10,而很多国家非用两只手不可。
中国人早就有位数的概念,而且采用最方便的十进制(不少国家至今还有12进制,60进制的残余)。
中国文字都是单音节,易于背诵,例如乘法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再“傻”的人也都知道“不管三七二十一”.但外国人,一学乘法,头就大了.不信,请你用英语背一下乘法表,真是佶屈聱牙,难以成诵.
圆周率π=3.14159….背到小数后五位,中国人花一两分钟就够了.可是**人为了背这几个数字,专门写了一首诗,第一句三个单词,第二句一个,……要背π先背诗,我们看来简直自找麻烦,可他们还作为记忆的妙法.
四则运算应用题及其算术解法,也是中国数学的一大特色.从很古的时候开始,中国人就编了很多应用题,或联系实际,或饶有兴趣,解法简洁优雅,机敏而又多种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例如:
“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个人吃三个,小和尚三个人吃一个,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外国人多半只会列方程解.中国却有多种算术解法,如将每个大和尚“变”成9个小和尚,100个馒头表明小和尚是300个,多出200个和尚,是由于每个大和尚变小和尚,多变出8个,从而200÷8=25即是大和尚人数.小和尚自然是75人。或将一个大和尚与3个小和尚编成一组,平均每人吃一个馒头.恰好与总体的平均数相等.所以大和尚与小和尚这样编组后不多不少,即大和尚是。
100÷(3+1)=25人.
中国人善于计算,尤其善于心算.古代还有人会用手指计算(所谓“掐指一算”).同时,中国很早就有计算的器械,如算筹、算盘.后者可以说是计算机的雏形.
在数学的入门阶段——算术的学习中,我国的优势显然,所以数学往往是我国聪明的孩子喜爱的学科.
几何推理,在我国古代并不发达(但关于几何图形的计算,我国有不少论著),比希腊人稍逊一筹.但是,中国人善于向别人学习.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几何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曾有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来到我国一个初中班,他们认为所教的几何内容太深,学生不可能接受,但听课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些内容中国的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而且掌握得很好.
我国数学教育成绩显著.在国际数学竞赛中,我国选手获得众多奖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2023年我国正式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以来,中国队已经获得了11次团体冠军.成绩骄人.当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对此特别赞赏.他说“今年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是中国在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去年也是第一名.”(陈省身2023年10月在台湾成功大学的讲演“怎样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陈省身先生还预言:“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数学大国.”
成为数学大国,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力争进一步普及数学知识,使数学为更多的青少年喜爱,帮助他们取得好的成绩,使喜爱数学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2、数字磁铁。
人们称495是三位数中一个怪数,说它像磁铁:任意一个数字不全相同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规则减来减去,最多不超过六次运算,都会被它“吸引”过去——变成495 !
信不信由你,它真的这么怪。
给定一个三位数,例如784。把这个数中的各位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得到874。显然,它是用组成的所有三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
同样,可以排成最小的:478。“最大数”和“最小数”相减,有。
继续对差数396作同样运算,又有。
再对所得的结果作同样的运算,于是。
至此,如果按照上面的规律继续算下去,结果总是495——出现了一个不变的常数495。
这是自然数王国的又一件怪事!
其他多位数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怪数呢?除了495外,四位数中也有类似的怪数6174。
请看下面的例子:
人们将称为“磁铁数”。把这个事实称为“磁铁数定理”。
3、数学回文。
一提到李白,人们都知道这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如果把“李白”两个字颠倒一下,变成“白李”,这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姓白名李。像这样,正着念、反着念都有意义的诗词字句都叫做回文。
文学史上,有许多与回文有关的故事。
清代,北京有个酒楼叫“天然居”。一次,乾隆皇帝触景生情,以酒楼为题写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是,这位博学多才的皇帝苦苦思索,却写不出下联。因为下联的后五个字,必须是前五个字的颠倒,又要语意通顺,还要平仄协调,的确是很难的事。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位读书人给出了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与此类似,数学里也有“回文式”。
我们借用上面的对联组成这样一个式子: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现在要问:不同的汉字用不同的数字(0~9)代替,这个算式能成立吗?能,而且不止一个:
13×341=143×3l, 13×682=286×31
我们看到,这类等式不仅外形整齐、对称,“内部构造”也很巧妙:每个等式中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三位数的百位数字的乘积,正好等于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三位数的个位数字的乘积;等式中三位数的十位数字恰好等于个位数字和百位数字的和。例如,在12×231=132×2l中,1×2=2×1,且3=2+1;在12×693=396×21中,1×6=2×3,且9=6+3等。
掌握了这两个特点,就容易写出这类等式了,并且容易看出,关键是找出满足第一个特点的四个数字,从而三位数的十位数字也就确定了。例如,3×6=9×2,这时三位数的十位数字是6+2=8,可得等式。
当然,也可以由9×2=3×6,又2+6=8,得。
这两种形式反映了同样四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式的两种形式。
那么这类等式共有多少个呢?
我们可以从1开始,依次取2,3,…,9进行组合,然后再从2开始,依次取3,4,…,9进行组合,……看能组合成多少不完全相同的4个数字的乘积,并且第2、第4个数字的和不大于9,就能有多少个不同的等式。
1×2=2×1,又2+1=3,于是有。
1×3=3×1,又3+1=4,于是有。
1×4=4×1,又4+l=5,于是有。
1×4=2×2,又4+2=6,于是有。
依次类推,共可得到33个不同等式。
数学里还有“回文数”,其特征是: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完全一样,例如,101,32123,9999等等。
两个相同位数的回文数,如果各位相加时能够“就地消化”,不发生进位情况,那么其和仍是一个回文数。同样,在两个回文数相减时(规定要用大数减小数),如果不需要从上一位“借”,则其差也是一个回文数。例如:
有趣的是,某些回文数在相加时即使要发生“进位”,但其和数却依然是个回文数。例如:
这样的回文数的模式是aa…a (共n个a)与bb…b(共n个b),而且a与b应满足关系式a+b=1l,以及a>1,b<10。
假如你遇到一个不是回文数的普通数,怎样才能使它“变”成回文数呢?办法很简单,只要把这个数加上它的逆序数就行了,这称为一次“操作”(或“变换”),把这种“操作”反复进行下去,到头来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回文数。
这就是有名的“回文数猜想”。它至今仍然是个谜:说它正确,却无法证明;说它不正确,又找不出一个反例。
可能成为说明“回文数猜想”不成立的反例是196,因为有人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个数进行了几十万步计算,仍然没有出现回文数,但是却没有人能证明这个数永远产生不了回文数。
数学家还对“回文质数”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另外一些“谜”。
101,131,353,919,这些自然数既是回文数,又是质数,叫做“回文质数”。
第一个谜是:回文质数有无穷多个吗?数学家猜想它有无穷多个,但也仅仅是猜想。
181和191,373和383,30103和30203等等,它们都是回文质数,并且每一对中间的数字是连续的,而其他数字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两个数叫做“回文质数对”。
第二个谜是:回文质数对有无穷多个吗?至今也没有解决。
数学家还发现,在回文数中,平方数是非常多的,例如,121=1l2,12321=11l2,1234321=111l2,…,1234567898765432l
立方数也有类似情况,例如,133l=113,1367631=1113
4、奇怪的无穷多。
整数有多少个?
无穷个。偶数有多少个?
无穷个。这样的问答是正确的。如果我问你:
整数与偶数,哪一种数多?
恐怕不少同学都会说,当然整数比偶数多了。进一步,恐怕还会有同学告诉我,“偶数的个数等于整数个数的一半”。什么道理呢?
那是因为“奇数与偶数合起来就是整数。而奇数与偶数是相同排列的,所以奇数与偶数一样多,大家都是整数的一半”。
整数包括偶数,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全体大于部分,整数比偶数多,这不是显而易见、再明白不过的事吗?
你认为这样回答有道理吗?
16世纪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的看法却与此相反,他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悖论,叫做“伽利略悖论”,悖论的内容是:“整数和偶数一样多。”这似乎违背常识。
不过,伽利略所说的,也绝不是没有道理。首先,我们论述的对象都是无穷个,而不是有限个,对于有限个来说,“全体大于部分”无可争议。从0到10的整数比从1到10的偶数就是多。
但是,把这个用到无穷上就要重新考虑了。对于有限来说,说两堆物体数量一样多,只要把各堆物体数一下,看看两堆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就可以。这个办法对“无穷”来说是不适用的,因为“无穷”本身就包括“数不完”的意思在内。
看起来,我们得另想办法。
四年级奥数讲义
西童会教育小学1对1课外辅导。奥数讲义。例题1 六合农场把98000千克粮食分别存入两个仓库,已条存入第一仓库里的粮食是第二仓库的3倍。两个仓库各存多少千克粮食?思路导航 我们把已知几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称为和倍问题。解答和倍问题,要在已知条件中确定一个数为标准 一...
四年级奥数讲义
第五讲巧算等差数列求和。若干个数排成一列叫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的个数称为项数。在一个数列中,如果从第二项开始,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相等,我们就把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相邻两个数的差叫做公差。公式有如下 求和公式 总和 首项 末项 项数 2 求项数...
四年级奥数讲义
目录。第1讲植树问题。第2讲和差倍问题。第3讲还原问题。第4讲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阶段测试 一 第5讲年龄问题。第6讲页码问题。第7讲周期问题。第8讲计数问题。阶段测试 二 第9讲盈亏问题。第10讲假设问题。第11讲鸡兔同笼问题。第12讲牛吃草问题。阶段测试 三 第13讲巧算与拼拼算算。第14讲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