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校本作业 无答案 新人教版

发布 2020-03-10 16:16:28 阅读 3623

第21课桃花源记。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基础积累(完成此项作业用时:20分钟)

一)根据要求填空。

1. 《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2.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3. 将下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二)字词积累。

1. 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句子通。

2. 一词多义

中:①中无杂树晋太元中其中往来种作。

之:①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处处志之。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遂与外人间隔。

向:①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得:①便得一山得其船。

闻:①鸡犬相闻闻有此人。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①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①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 ①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二、阅读理解(完成此项作业用时:30分钟)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

屋舍俨然桑竹之属悉如外人。

2. 翻译下列句子。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 末句中“黄发垂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借代 d. 夸张。

二)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具答之妻子邑人绝境遂与外人间隔。

2. 选段中有两个词的解释相同,是哪两个。

3. 翻译下列语句。

a.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 村中人“乃大惊”表明了他们与世隔绝了许久,文中还有哪个语句也能说明这点呢?

5. 选段从哪些方面来对桃花源人进行描写呢?(提示:描写方法)

6.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7. 联系上下文说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三)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欣然规往。

2. 翻译下列句子。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 后遂无问津者。

3. 为什么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

4.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5.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三、课外提高(完成此项作业用时:30分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 朗读 背诵课文。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理解某些字的古今意义和用法。2 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写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 激情导入。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 政权交替,战争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b苔痕 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c余独 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d船头 坐三人,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北宋文学家 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其 桃花源记 是诗 桃花源诗 的序。b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议 体。c 陋室铭 中的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由湖南的风景区 桃花源 引出课文。二 指导阅读 阅读提示 简介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 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 大济苍生 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