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和一个习作、一个练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孙中山破陋习》让学生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文包诗”这种题材的课文。
5、掌握“请假条”这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引导学生读书感悟。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教学难点:1、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作者、出处、意思。
2、学会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唐诗三百首。
教学时间:共计11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3课时。
孙中山破陋习3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3课时。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朗读课文。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24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3、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1、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品味词句、朗读感悟等能力。
教具: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 理解本科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理解本科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
解释课题: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简介孙中山。
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学习生字词。
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会读生字。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废除缠足痛苦。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孙中山挑柴罪缠足空闲。
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废除。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读、抄词语。
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曾对妇女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凡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 检查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孙中山破陋习》,齐读。
2、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吗?(板书缠足)
3、孙中山为什么破缠足陋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同桌交流。
3) 说话练习:孙中山的姐姐真是一个()的姐姐。
4) 指导朗读。
2、学习2---7自然段。
姐姐本来是一个能干,活泼能干的女孩,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使她改变?
1)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请用“-”画出,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标出。
2)交流。1> 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指名读,齐读),思考这段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齐读,(用一根根长长的布条,一道道说明了疼痛,怎么痛苦。
2> 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的流泪,感到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对什么的不满?
3> 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
4> 妈妈缠足的理由是什么?
问: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从哪看出心疼了?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不缠脚就嫁不出去,妈妈心疼没办法,无可奈何。
5> 听到母亲的回答,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反驳道:……争辩有用吗?妈妈说完以后,怎么做了?比较句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知道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屋在干什么,所以用了省略号。
6> 孙中山对姐姐有哪些影响,(再也,再也)可见缠脚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所以这段话说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比较分析,(两句有什么不同?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
三、 所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首先废除了这个陋习。
想像一下废除缠足陋习以后,人们是怎样的表现,指导朗读。
四、 总结。
学了课文,你想对孙中山说些什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习作8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车背古诗。
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修改评议。练习8
教学要求。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教学第一部分。
录像显示:岳飞墓和对联。
学生查字典。
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教学第二部分。
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教学第一部分。
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教学第二部分。
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反馈。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小组汇报朗读。
自由熟读,背诵。
三年级第八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组 教材单元主题是 献出我们的爱 分别由29课 掌声 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 课 给予树 课 好汉查理 略读课文 和 语文园地八 组成。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腿脚残疾的英子在三次掌声中留泪了,...
三年级第八单元备课
小数的初步认识总课时。第课时。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知道10个0.1是1。2.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小数的模型,能够把小数和分数灵活地相互转换。3.初步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教学过程...
三年级下第八单元整组备课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整体模块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朗读 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二是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三是扩展开去,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