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模块备课

发布 2020-03-06 23:28:28 阅读 6027

第3单元。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科学**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纸巾、烧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瓷板、铁片、纱布、竹棍、曲别针、粗细不同的吸管等。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一、导课。

1、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让大家猜个谜语:无色、无味、无形状,透明的液体是什么?是水。

2、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水的作用确实很大,但是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水的神奇之处。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流?

二、**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使水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在做下面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实验器材(认识滴管)

1)学生实验:在塑料尺、钢尺布条上滴上红墨水,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做这个实验前,你觉得要注意什么?(用报纸垫着)

2)学生汇报: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

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6)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

学生**:3滴、5滴、8滴……10滴。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模块备课

课题。第二单元2.4动物。植物人。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动物 植物 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 能生长 能繁殖后代 会死。亡等。2 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 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教学重点教具准备。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难点 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模块备课

课题。第二单元2.3.校园里的小动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动物的多样性。2 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 水 空间等的需求。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卡 录音录像资料 投影或挂图。教学过程。一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1 出示投影提问...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模块备课

课题。第二单元2.2.校园里的植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 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 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各种盆栽植物 植物挂图或投影或录像资料 植物卡。教学过程。一 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1 出示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