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作业 二

发布 2020-02-27 15:42:28 阅读 6313

作业内容:(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答:一、培训、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任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河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定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气象学是科学认识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队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

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种实成熟期、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

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天气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

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做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做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卖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并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

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

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

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做好**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

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

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饿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

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答: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为辐射。

一)辐射通量(radiation flux)

它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为j/s或w。

二)辐射通量密度(radiation flux density)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2。

过去气象学上常用卡·平方厘米·分-1(cal·cm2·min-1),两者的关系为:

lcal·cm2·min-1=697.8w/m2

太阳辐射: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m之间。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的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作用以及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减弱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

s=s0p m

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

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

答: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

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

答:采用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土层的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掉,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墒情好;它是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向大气中扩散的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

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

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空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

镇压保墒,减少土表空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

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

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

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网);(6)采用抑制蒸发剂(喷洒在土壤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膜,阻挡土壤水分进入,抑制蒸发,相对提高土壤湿度)。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答: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理由如下:

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林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

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

林内降水量由直接到达林地的降水量、从树叶和大小枝条上滴下的降水量和树干迳流三部分组成。林内降水量在数值上等于林外降水量与林冠截留量之差。

林内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离树干愈远,降水量愈大,在树冠边缘处达到最大,而根际周围由于树干迳流,降水量也比较大。林内降水强度一般小于林外,但林内的降水时间较林外长。

在降水期间,林冠层起着调节林内降水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使峰值降低,降水强度减小,降水时间延长,林外降水停止以后,林内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降水。

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

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

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

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

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

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

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

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答: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

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

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很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春至或冬至后不久。

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急剧上升,对流上升运动增强,云量增多,常有积雨云,并伴随阵风和大风,使整个夏季雨水相对较多,湿度增大。冬季干燥,晴朗,地面辐射极强,地面冷却很快,多日照,少云量和降水。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量集中在夏季,主要是锋面雨。

降水量年与年之间有很大变化,常有洪涝或干旱发生。

科学研究表明,气温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很大影响。白天气温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碳水化合物。夜间温度低,则可以减弱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就会减少,也就可以减少植物的养分损失。

所以,在大陆气候条件下,气温日较差大,对于植物的物质生长特别有利。新疆的瓜果特别硕大而且甘甜,就是这个道理。

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产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苏联科学家证明:

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带来脂肪过多的缺点。

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很有利。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并不利于人类精神和情绪的发展。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如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

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

继续教育作业二

二 课堂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复杂课堂教学场景时的综合素养和追求课堂幸福生活的教学境界。请以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为主题,以自己执教过的初中数学课例片段等为素材,阐述数学课堂教学智慧。二 课堂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复杂课堂教学场景时的综合素养和追求课堂幸福生活的教学境界。请以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继续教育作业二

我的作业,选的是第一题。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技术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曾经一度将设计艺术与技术操作分离开来,实际上是将美学与技术分离开来,而这样的设计往往只能被极少数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对于 形象设计 这门技术美学学科而言我们的对象是广大人群,在劳动过程当中实现 艺术与技能 的 团...

继续教育作业二

作业二 学习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解读 师德与师爱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震撼心灵的最美女教师 高中生学习策略心理辅导 应对考试焦虑等培训内容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你是如何理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的?请举例说明。2 对照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反思,我 最应该加强哪种教师专业能力?3 导致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