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 课标分析

发布 2019-12-17 02:40:28 阅读 6635

画风》课标分析。

走进新课改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下面我将重点就人教版第四册中的《画风》进行课标分析。

画风》是一篇很有趣的儿童故事。写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看了赵小艺的画后, 陈丹却说: “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小朋友相互启发,互相激励,结果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课文要求认读7个生字,其中有6个是姓名用字,还有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

因此,第一课时中,我安排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并实践画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将《画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

创意。2、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学生已经进入到二年级的下学期,写字指导应侧重于鼓励学生的自主发现,并注意反馈、评议。另外,还应加强“读”,安排学生通篇读、反复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

抓住问题解决文本,要处理好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之间的关系。《画风》一文,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表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

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可以抓住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

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和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呢?

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识得庐山真面目”的话,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则应是“曲调各异情亦多”。

由于本文人物多,对话多,所以应安排大量的读。可以让学生充分读,整篇整篇地读。初读课文,让学生认读生字;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画出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小组分工合作读课文;全班分工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等等。

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 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较高,声音较大。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赵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让学生与文本主动对话,通过文字表面与文字背后的智者进行心智的交流,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语气的流露、情感的表白,就是对文本解读最好的体现。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理解文字的基本途径。

为了体验当时3个孩子的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在分角色诵读的基础上可以组织一场现场“表演”,来体会3个小朋友当时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体态中理解着文本,未尝不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有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读好课文、理解了课文后,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来画一画风,这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造的种子在萌芽。

在画风之后,还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画的风,把孩子的画落实到听、说、读、写上。

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理解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间的“镜面”联系,体验语言,用好语言。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 教学反思。西安电机厂子弟学校朱晓艳。画风 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本单元的主题是 用心思考,勇于创造 画风 这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是 会认 宋 涛 陈 等7个生字,会写 丹 涛 艺 3个字...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画风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第十五课,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

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涌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 打招呼 交朋友 的活动,先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 陈丹 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