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三者依次是目标、践行和成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
强调教育人生的幸福,便是寻求教师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依靠智力、知识、思考来维生,担负着人类文化承续重任的教师,有时缺少的恰恰便是对自己教育人生的反思、体悟、提炼和升华。
人为什么要活,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教师为什么要“教”,也是每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无法愈越与回避的本源性问题。哲学追寻到尽头便是关乎“生”与“死”,便是人生的意义。也许正是人生短暂,我们才会觉得人生有涯,要珍惜与努力;也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我们会觉得“尘归尘、土归土”的空虚与失落。
人是“向死而生”的,正是由于死的逼迫使得人生意义的问题如此凸显,如影随行恶魔般地缠磨着人心。尽管哲学、宗教都努力开具出无数的疗治痼疾的良方。但我却欣赏作家毕淑敏的直抵入心的一句实话:
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再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
对教师而言,教育工作占据了人生长度和宽度的很大比例,它的意义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他的价值决定着人生的价值。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有千万种,从业的选择的机会有无数次,现阶段,并不存在着过多道德规范的约束。如果我们不从教育本身寻求到幸福,不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做教师的精神支柱就坍毁了,那么整个人生将浸透在悲惨之中。
可见做幸福的教师对每个教师而言不仅是为何而教,也是为何而活的问题。
非洲前**曼德拉因为追求民主和独立而坐了几十年牢,出狱做了**后,特别善待敌视、**过他的人,他曾经说过使我心灵震颤的话:如果我不从仇恨的记忆走出来,那无论我现在在**,其实还是在监狱中。同样,如果我们教师不从庸碌的世俗红尘超脱,构建起精神的乐园,那我们的一生至始至终就都被关在人生的牢笼里,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了,但我们终身都是痛苦学校的留级生,我们批发着、生产着、灌输着冷漠厌倦的心境,麻木苍白的情绪,既是害人者更是被害者。
当一个教师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的,阴暗的,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合作、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固然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心灵的呼应、精神的对话,人格的感召才是教育的核心。不管是培养“三好生”、“四有新人”、还是“五好生”,不论是培养建设者、**人还是后一代,前提都必须是培养幸福的人:能体味人生价值、享受人生乐趣、对自然、社会及整个世界充满兴趣、怀抱感激的人。
这个被普遍忽视问题的鍥入口,便是教师自己的精神的重构,我们常说一个不具备素质的教师是不能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一个不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不能真正地进行教育创新,同样一个不能体悟到教育幸福的教师,不能给学生幸福的人生、人生的幸福。所以要立志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教书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安身之所。
由于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差异、社会对教育功利性要求,或是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数字化”的评估等等,自然都是影响教师精神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幸福的教师应该是清醒的乐观者,浪漫的现实者,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宽容现实、超越现实,面对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有多种人生的态度。这既决定于现实的形态,更取决于教师主体的心灵品质,既可以冷漠仇恨、愤世嫉俗,也可以积极建构,进取创造。关键在于你自己怎样看待“现实世界和自我”,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人们也常说“不知足者常进步”,这个“度”的把握关涉人生境界的大艺术,所以有人折衷“用出世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当我们面对“坚硬冰冷”的环境时,常常劝告自己,我不能改变环境,但我至少可以改变自己。
这决不是阿q式的回避和自欺,更不是主体操守的丧失和道德底线的突破。这是一种平和心态下的建设性的举措,当现实不能如愿、如期改变时,要保留热情,善待自我,假以时日、积聚实力,这是个关键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全部体现在它的过程中,这是人生从花粉中酿蜜的过程,从苦痛中来争取幸福的过程,抽取了过程只剩下起点和终点,当起点和终点重叠在一起就变成了零,或许我们可以说人生离开了过程,便没有人生,没有了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幸福也许并不是获得什么,而是一直不断地追寻什么,寻找教育的幸福的行为本身就赋予教育以幸福。
教师的幸福决不是靠分数、指标、金钱、待遇来叠加,尽管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但幸福却属于灵魂的体验,精神的圆满,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一种物质之上的物质,知识之上的知识,智慧之上的智慧。有人竟从体质、血型、民族、遗传去研究幸福,甚至有的国家在gdp、dnp、恩格尔系数、基尼指数之外,专门设立了“幸福指数”,我想现代社会有时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幸福指标,因为在各种重压下,我们已经忘了带着愉悦走进教室,同样也忘了带着笑容走出校园,被牢牢地钉在由中考和高考构筑的十字架上,我们的眼睛完全地盯着中考、高考的各项指标,忘了“活在当下”,忘了要活在幸福中,把幸福完全寄期于将来,把幸福完全建筑在外部,是极度虚妄的,是现代人精神失落、灵魂无依的症候之一。应试教育的昏天暗地中,教师心灵的阳光,脸上的灿烂被凝重和焦虑所代替,我们只期盼“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没有学会“有教无类”地接纳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没有学会以每一个学生为基准,从它的幸福成长中获得幸福和骄傲,这种放低身段,放空自己的姿态,首先要求教师构建起自足的精神循环系统。
往往在我们急躁的责备和粗暴的谩骂中,不仅扼杀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扼杀了学生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幸福,当我们着力于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殊不知同时也把我们心境中不良dna搀和进去,使得学生年龄轻轻却暮蔼深深,观念新新却死气沉沉。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房子大了心胸窄了,知识多了创新少了,见识多了目光短了,只得靠低俗的流行歌来宣泄,靠做作的小品来幽默,靠下三滥的**来天真,靠网络游戏来刺激。教师的不幸表面是个人私事,但客观上却控制着一个教室、影响着一堂课,伤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及更多。
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原因。”对于教师的教育生命,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其不幸福,却很少提炼它幸福的核心原素,而这个核心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
任何人都活在相对时空、相对系统中,再落后相对于过去也是先进,再富庶相对于贪婪也是贫穷,一个非洲劳工决不会有比不是比尔·盖茨的焦虑。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同时,也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内外兼修,反求诸已是人生的必修课。安静、安宁、安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幸福。
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我们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要求人人第一,做他自己的第一更有意义;我们要乐见学生个性鲜明、心灵饱满而不是机械制品那样整齐划一:不断的努力进取,但又要立足现实,要珍惜我们所从事的薪火相传的工作,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这些都是人生五味中的必然成份,只是因为经由它的“点卤”才能使得人生幸福凝聚成形。
带着幸福感地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先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孔子又说“吾来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或者“乐”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还是困难的,由此触发我们教师“幸福”的获取并不容易,是要寻找、提升甚至是“学习”的。学习怎样幸福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教育及至人生的大问题,因而也是大课题。
幸福地做教师,还在于教育是个非常精密细致的工作,影响深远广泛,因为他面对的工作是鲜活的、成长的学生,他们将来不仅要担负起对民族、对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负责,教育一直是以小喻大,以近知远的源头工作。最近埃及科学院推翻著名历史学家希德罗关于金字塔是大批奴隶建筑的论断,认为工程浩繁又精密无比的金字塔是由自由民建造的。而最早提出这个论断的竟是200年前一名瑞士游客洛克,洛克是瑞士著名的钟表匠,他从自身独特体会和感受出发,认为金字塔不可能是由心含怨愤、深受压迫、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奴隶建成的,建筑它的人应该是宁静的、虔诚的、幸福的,对建塔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充满着期待和憧憬才行。
作为历史学的业余人士洛克之所以作出这样大胆的判断,因为他自己曾因*****被当局投进监狱,而在监狱中这位伟大的钟表大师惊奇地发现所制钟表再也达不到平时的精度。洛克的亲身经历和切肤感受固然有偶然性,但其中深蕴的哲理还是令人深思的,构建和谐、安宁、幸福的社会,必须培养充满幸福感的公民,而培养懂得幸福、追求幸福的公民,必须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学校、幸福的老师。当我第一次听到“学校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时,心头一震心里一热,充溢起莫名的幸福的感动。
教师要有幸福的追求,要充满幸福地做教师,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窄化、浅化教育及至幸福本身,只是从人生的深处、隐处把“幸福”这一要素提炼凸显出来,由它来统领一切,无论是命运、挫折,还是艰苦奋斗,心灵中永远普照着幸福的阳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光辉”中应该必然的蕴含着“幸福”的因子。这种幸福不只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心灯的呵护、薪火的维系和传承;来自于精神的给予获取、吞吐吸纳。有人会说悲剧才震撼,痛苦才深刻,过分追求和强化幸福是浅薄的,甚至发展到“伪造不幸”以陶醉,习惯于把教师比为“春蚕”、“红烛”、“渡船”、“人梯”等等,其共同点都是成就别人,牺牲自己的悲剧形象。
认为牺牲了自己别人一定幸福和牺牲了别人自己一定幸福一样是落后的“零和思维”,缺少共赢的发展理念,自由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原点是每个公民的幸福,有意地鄙薄和轻视幸福,狭隘地理解和利用幸福都是虚伪的,教师要像个勇士一样勇敢地承认并追求教育生命的幸福,进而创造出整个人生的幸福和全体社会的幸福。
做教师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竞争中,让每个人幸福的活着,对人心的滋润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教师的幸福不应具备如此强烈的功利趋向,不应背负如此沉重的文化使命。但这是其职业必然的社会效用。
做一个幸福教师,有幸福感地做教师,深味做教师的幸福,本身虽是个极为利已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利已而后利人的过程,有“鱼在水中,冷暖自知”的私已,有“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如果抽掉了为自己的目的,过份凸显教师幸福的社会价值是伪善的,也是虚妄的。每个教师都要秉持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这既是对自己尊重同时也是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和赋予必须内化为自发自觉的行为才能有效,教师的敬业、勤奋、刻苦、奉献是追寻他人生价值的内在过程,不是依靠外界规范压束的。这是教育有异于其它职业的地方,建筑工、流水线上的程序员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数字来衡量,而且质量也是可测可估的,但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工作、对学生不用心、不动情,那他备课笔迹的好坏、量的多少,上课时间的长短,作业批改的次数,甚至考试的成绩都不足以成为衡量其教育的标竿,进一步讲,如果他不是真心真情的教,就没有“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没有幸福地教,就不会获得教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无论是从外部到内心,从别人到自己,从教育生涯到人生全部,要有心境的开阔、生命的敞亮,人活在世上即便脆弱到是“会思考的芦苇”,也永远拥有着选择的自由,自己抉择怎样过生活和拥有怎样的生命,作为以思考为职业的教师,更应具有这种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选择有价值的活、有意义的活,这与幸福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因为价值和意义尊严尽管有着历史的、阶段的意识形态的限度,幸福的形态当然也千差万别,而对幸福虔诚总是一以贯一,对幸福的追求永远是真诚和无辜的,幸福既表现为意义、价值、理想的追求后的鲜花和掌声,也可以显性为痛苦的挣扎、艰难的抗争、不屈的求索,这都可以是幸福的,只要你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多困厄,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有着宁静与平和,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教师也是这样,忙碌的身影,疲惫的神情,巨大的压力下应做个幸福的教师,进而做幸福的教育,创生幸福的自己和幸福的社会。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但幸福似乎就是这样的点金石,使得黑白人生变得五彩斑烂,幸福便是这样的发酵剂,使得困仄际遇酝酿出香甜。
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做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读后感。朱慧。暑假,在忙碌之余阅读了陶继新老师写的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打点幸福人生 孔子的精神世界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
做幸福的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有一天夜晚,我读到了海子的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感觉心旌摇荡。海子是一个为了诗歌而活着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诗歌艺术,卓然超群。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他这样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
做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明白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 阳光 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 而对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