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 2024-03-15 11:05:17 阅读 7323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1 加法运算定律 4课时。

2 乘法运算定律 3课时。

加法交换律。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2、第3题。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难点: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多**课件。

带着问题听故事。

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

“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

“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

“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生:大笑。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猴子们太愚蠢,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

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

生:3+4=7(个) 4+3=7(个) 3+4=4+3

师: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呀?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正在骑单车旅行呢!(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旅行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1:李叔叔上午骑行了40km,下午骑行了56km。

生2:所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

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生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自己尝试一下。(学生口述汇报)

生:40+56=96(千米)(教师板书)

老师引导说“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

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生:56+40=96(千米)(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说“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

师: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56+40=40+56)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猜想,举例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学生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做什么?

生:验证。师: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

生: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

师: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学生举例验证)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师: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口述,师随即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得出了这条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师:在数学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可以怎样简洁地表示?

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生1:▲+生2:用字母来表示,如a+b=b+a。(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结果,并且把**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今天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吗?

生:“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

师:在数学归纳、推理中,经常要用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板书)这一数学方法。

师: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吗?

生:某些数**算定律,我们可以使用符号或者字母来表示。

师:用符号或者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56+40=96(千米) a+b=b+a(“符号化”思想)

40+56=56+40 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类。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b+aa+1565=( 35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考查知识点: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能力要求:多个数连加灵活使用加法交换律)

b类。1.判断下面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说明理由。

1)a+45=54+b (2)380+20=30+370 (3)3×60=60×3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考查知识点:加法交换律的特征;能力要求:会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766 600,300 □ a,b 15,a 35,65 2. 25+75+49或49+25+75

b类:1. (1)不是,等号两边的数不相同。 (2)不是,等号两边的数不相同。

3)不是,不是加法运算。 2. 324 755 验算略。

教材习题。教材第19页练习五。

2.145 验算:89+56=145

655 验算:348+307=655

905 验算:480+425=905

392 验算:274+118=392

494 验算:456+38=494

2970 验算:2847+123=2970

怎样计算略。特点:以加号所在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

加法结合律。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习五的第1、第4、第5题。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培养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本单元是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后,以及初步认识了分数与一位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比较小数的大小 小数与单位换算 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一 本单元教学内容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教案

一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 减法,小数混合运算以及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具体编排如下表 二 重难点设置 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加 减法计算的算理和算法。难点 小数加 减法中的简便算法。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 减法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明白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的道理。小数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上传 颜鑫璟更新时间 2012 1 20 18 50 30 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108 110页例题 一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 刚才颜老师和同学们已经见过面了,短短几分钟的见面谈话,同学们的礼貌热情就给颜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下来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