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语文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发布 2024-03-04 17:30:08 阅读 6389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备课教案。

学科:语文科组。

班级:四(1)班。

备课老师:***

课堂教学量化评分表。

吉隆第二小学。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

知识目标:1,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目标:1.读懂两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重点:想象《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学生寒假去了哪些地方旅游,然后展示自己去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在诗句中欣赏江南的美景。

二、整体朗诵,初步感知。

1,启发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注释理解诗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先自由读故事,后指名朗读古诗。

3,借助古诗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 捉景物。

三、品读古诗,感悟师情。

独坐敬亭山。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根据自己的题解,用简笔画出来。

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朵云?以此理解“尽”和“去”。

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感情。很多只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自己,难怪题目是“独”坐敬亭山。

品。作者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

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2,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

望洞庭。1、介绍洞庭湖。

2、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3、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4、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5、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6、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7、全班汇报交流。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五、教学反思:

年月日。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1,复习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忆江南。

知识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

2,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对比三首古诗的同异。

4,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重点:找出每一首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比较三首古诗的同异。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简介何谓词牌名。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六、教学生字。

1,让学生自己找出亭”“庭”“螺”“谙”“潭”的拼音、音序、笔画、笔顺、组词、结构、部首。

2,比较难理解的老师着重拿出来讲。

3,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

七、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三首古诗描绘的景色画出来。

2,把生字写在1号本上。

六、教学反思:

年月日。2、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内容: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写优美的句子。

2、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目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清新的结构布局及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2、通过学习此文,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激情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是**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

“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出示课题《桂林山水》。刚才看了**,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

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练习1教案苏教版

练习1教学总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 秋天 的诗句学习拟人的手法。写好钢笔字,2.能力目标 复习平时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把书上的几句句子写生动 具体。3.情感目标 学生反复朗读成语,熟读成诵,感受词语的美。教学重点 积累并运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教学难点 把句子写具体...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导读课。设计者 长甸镇中心小学孙冰翠。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之美。2 反复诵读 品味 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的词句。3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4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的词语 片段等资料。激发阅读 写作的兴趣。教学重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学写 亭 庭 等生字。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感悟每首诗描绘的独特景色。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1 感悟每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色。2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尝试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