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3-03 23:30:08 阅读 7947

课题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1主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过程与方法:

审核。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

记录。分析。归纳。

总结等能力。

3、初步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

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集体备课共案。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置疑问: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物质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的答案方向,抛出溶解性概念。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设置疑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与那些因素有关?交流与讨论。

说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归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个案备注。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物质溶解性的应用提出问题:

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教师简介生活中物质溶解性的应用创设情景引入。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

情景:小明于小刚向一杯水中加了几勺糖后,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明还要加糖,小刚却说:“不要再加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刚说得对吗?为什么呢?我们将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提出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教师指导实验。

提出问题:此实验说明在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总结: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才有确定的意义。提出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呢?并设计实验说明。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设问:饱和溶液一定很浓?

补充实验: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分别放入10克水中进行溶解总结:

1)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一溶质来说,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2.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后记。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班级 课型 新授姓名 时间 页数 5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通过 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 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2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一些现象。三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运...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校 辛安二中年级 初四科目 化学教师姓名 由智莉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通过 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 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2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一些现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 1 能通过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 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2 能说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说出常见溶质的饱和 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自主学习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1 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与和有关。练习 油污不能用水洗,但能用汽油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