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敏捷,表现了奥运的运动特质和体育的灵动;燕子“妮妮”代表燕京以及大陆海洋和天空的统一体,把欢聚盛会的喜悦带给人们。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
中国文化里有五行之说,又有很多用“五”象征的吉祥意义,“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
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凝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过渡:从奥运吉祥物“福娃”设计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的问题。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二、正文。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学生活动:结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举例:“超女”、“莱卡好男儿”、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社会主义荣辱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学生活动:判断“文化就是**、戏剧等艺术”(不对,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学生活动: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国的多子多孙到优生优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许堕胎)、出生时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三朝、满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礼等宗教特色)、成长中的文化(中国是严教、呵护,西方的自由成长)、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举例:从一个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早晨在家有小区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学生活动: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
举例: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p1/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
1.文化的概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的理解。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
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举例:知识-文化-素养-魅力。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学生活动〔**作业设计〕请同学们自己选取一个你所熟悉的文化现象,阐述它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怎样的力量体现。
三)文化的力量。
学生活动:学生成果展示。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选取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出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来不及的作业,也可以改为课堂的随机发言)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学生活动:根据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举例:铁人精神、航天精神。
2.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学生活动:选择你最爱的一本好书或是一个其他的文化现象,谈谈它对你的影响。
举例:黄色、暴力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封建迷信的泛滥对人的斗志的消磨(如烧香拜佛、星座血型说等);博彩业的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超女现象、芙蓉姐姐现象等奢望一夜成名)。
认识一个人,可以看他的朋友和他爱读的书。)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举例:同样是农**动,“奴化思想”下是翻身做地主,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思想”下是翻身做主人,成为推动社会基本的动力。
希特勒的“人种净化”鼓吹日耳曼民族、消灭犹太人;“*****”、袁世凯复辟、“补资本主义的课”的思潮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理论”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
学生活动:“练一练”,由文化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新闻办公室、共青团**和北京市人民**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将于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本届网博会首次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部门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逐步实现“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并举,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方针政策。
请用本课所学有关文化道理为打造“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对材料中的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学生活动:谁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吗?请举例说明。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 熟知并非真知 如何认识和把握文化,是学生在既熟悉又陌生中体味文化与省会生活的关联性,使我们本课学习的目标。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 经济 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 政...
文化生活第一课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使用说明 1 首先通读教材第一课第一框和第二框,理顺本课体系脉络。2 在充分记忆和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基础梳理部分及合作 问题。3 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 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学习目标 1 理解熟记文化的含义 文...
文化生活第一课
命题视角 命题角度1 总书记的话体现了文化生活的那些知识?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两岸共同的文化血脉,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命题角度2 王郁琦在南京中山陵祭文中,两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