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赏名山大川、访名胜古迹”,共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课文。
《黄山奇松》是继《黄山怪石》后又一篇介绍黄山的文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引出令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一一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众多的四字词汇,并扣住这些词语体会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词理出一条背诵课文第二自然的思路。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 谈话激趣,扣词应题:
1、同学们,钱老师可是第一次到你们姜堰来,怎么样,欢迎我吗?钱老师对旅游最感兴趣了,你们能告诉我姜堰有哪些名胜古迹吗?这么多风景名胜,看来姜堰的旅游资源还挺富足的。
那在这些名胜中,你最喜欢哪一处呢?
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情有独钟,它可以来表达你对这种名胜的偏爱,你能用它来说句话吗?
学生交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错误。
2、(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 你感受到了人们对哪样事物的偏爱?
揭题:黄山奇松。
这就是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共同来学习的一篇写景文。
3、理解奇的字义。(出示“奇”字在字典中的义项)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罕见的、特殊的、不平凡的松树让人们情有独钟?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由谈家乡的名胜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方面活跃课堂的气氛,一方面巧妙地引入主题,并用“情有独钟”一词为纽带贯穿前后,既理解了“情有独钟”这个词,又在运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二、初读感知,读词理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老师把它们找出来后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组词、一首诗、一篇美文。大家有没有兴趣读一读?
出示:指名读。
3、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学生评价。是啊,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个画面,一个词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读这些词的时候就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想不想试一试,好,一起来。
4、同学们读得真好,那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你看到了谁呢?
原来,这组词都是在写黄山松的。
5、下面啊,我们就把这些四字词语送进课文,选择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6、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7、同学们,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那课文有没有将所有奇松一一介绍呢?
8、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课文就是选择了这三棵典型的松树来写的,这种写作手法叫作:选择典型。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是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汇,抓住这些四字词语是理解本文的一个抓手,诵读这组词语既为下面体会黄山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明晰本文结构埋下了伏笔。)
三、赏姿态美,悟精神美。
1、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这一段,找一找、品一品描写这三棵松树的语句。想想在这三棵松树中,你对哪一棵又情有独钟呢?为什么?
(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找出自己情有独钟的松树,并将初步的感悟写在书旁。)
2、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一定的收获了。下面就前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师走下讲台巡视,聆听并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
3、相信组内的交流让你有了足够的信心,也让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来,说说看,你对哪一棵松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4、大堂交流。
师相机点评归纳:
1 出示描写三大名松姿态的语句:
作者在写这三棵松树的时候都抓住了它们形态上的特点。而且在表达手法上也是一致的,前半句是松树的形态,后半句都是作者的联想。而且,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黄山松人的情态,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奇特的姿态。
(板书:姿态奇特)
②当交流到迎客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悟透“饱经风霜”一词。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迎客松经受的磨难吧!
此时,你想说什么?老师想听听你心中的声音。
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师相机点评并板书:生命力强。
你们的想法和作者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怪不得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迎客松。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优美。(引读)如今,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
你说,这样的松还能不称为是奇松吗?
5、黄山奇松还有很多,下面你也来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一下黄山奇松的奇特姿态吧!
生练习。出示:
是啊,同学们真棒! 你们的想象让黄山奇松更美、更奇了。
6、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一下三大名松奇特的姿态以及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吧。
7、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词语,这组词语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出文章的结构。而且中间的三组词就是写的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请同学们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来背一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语文生本课堂的一大特点便是用一个开放性的大话题来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你对哪一棵松树情有独钟呢?为什么?
”这一问题既呼应了第一个板块的教学,即从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到对三大名松之一的情有独钟,层层推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到语言文字中去挖掘三大名松的姿态之美和精神之美。此外,第二个板块中的一组词也在教学的最后得到了回应,这组词既明确了文章的结构,又提纲挈领地指明了背诵的思路。)
成长的足迹。
三上《黄山奇松》有感。
开学不久,我就接到了去姜堰上交流课的任务。经过了两个月暑假的闲散生活,一下子就被这一消息惊醒了神经。于是我便开始着手备课。
首先是选定课文。考虑再三,我选择了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文——《黄山奇松》。确定课文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地读,试图找准文章的文眼、文脉等一些课文所寄予的以及需要给学生的语文的东西。
充分解读教材后,我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思路:黄山奇松奇在哪?紧扣这个大问题,便有了第一份预案的设计。
接着是一次次的试上。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我没有退缩,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把课上好。那段日子,常常因为想教案想得睡不着觉,我总希望能找到最贴近学生的交流点。
不断地思考,总会有灵感的闪现,预案在一次次的修改中,逐渐成熟起来。后来,我以“情有独钟”一词贯穿整堂课。用 “那在这三棵松树中,你对哪一棵又情有独钟呢?
为什么?”这样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去感悟黄山奇松姿态美和精神美。去姜堰上课的前一天,教研员徐月老师来为我的这堂课作指导。
听完我的试上,徐老师和我一起**着课中的细节该怎么处理,课**现的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虽然第二天就要去上课了,但我仍力求再一次完善我的教学预案,甚至为了一个小细节的处理,我和邓校长、管丽琴老师商讨到六点半才回家。晚上躺在床上,我消化着这份凝聚着众多老师智慧的教学预案,心中有着些许紧张但同时也怀揣着对明天的一份期待。
9月30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的甜蜜。充分的备课让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细节的推敲让我的课堂一气呵成。
我想:这便是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的成长的足迹。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6 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品读第一自然段,从整体上感受黄山风光,并初步了解黄山松奇在何处。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 合作学习,朗读三大名松 第二自然段 1 过渡 黄山的松树很多,但来到黄山,最值得欣赏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这三大名松分别是怎样的姿态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出示自学要求 第。三 第四 第五组词 出示 自学要求 郁郁...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词语。2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3 把握结构,感受黄山奇松姿态美。二 教学难点1 自学生字新词。2 理清文章条理,整体感知黄山奇松的特点。三 教学准备ppt 四 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人们常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你们对黄山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