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

发布 2024-02-27 01:05:07 阅读 4048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业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

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的表达。"欣赏。

评述"就是对美术批评。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即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为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以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我们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因此,才能作用于社会,而使美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

再现性的艺术是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中国先秦的哲人也主张绘画的写实性;东汉文学家王延受也是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 “写载其状,随色象类”。因此,写实再现的绘画受到崇拜,对再现绘画的欣赏成为古代人们的审美主流。

西方至文艺复兴时期,更以科学性的技法——透视学、解剖学,将写实的绘画推向更加逼真地在现客观世界的地步。这种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是生活的反映。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中国的绘画虽然在先秦、汉、晋就强调写实,重“形似”的“存形”功能,但中国也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创造。就在北宋时期,写实性绘画达到高峰的同时苏轼就提出“绘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岂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强调绘画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促使文人写意画得到发展。

但中国写意画的艺术形象,仍不失去源于生活的具象和“似与不似之间”的真实,只是在近代受西方再现性艺术的影响按西方写实再现性的表现方法进行创造的绘画才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解放以后,再现性的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更加强调艺术深入生活、创造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再现性写实绘画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和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于生活中获得题材、情节内容的创作灵感。其表现技法也是从生活中提炼二得,如中国山水画的法画衣纹的十八描法等。因此西方强调写生素材和构图的反复推敲,中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为了使画家对生活领略得更深刻。

形象处理得更典型、更美。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我们从毕家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康定斯基不是被自己所画的印象派绘画倒放着的效果所打动,就不会产生抽象绘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有星空、乱麻和斑驳的墙皮等就不会有波洛克的滴彩抽象画及其它抽象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梦,也就不会出现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如果人没有对自身姿态的体验和情感体会,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所以,无论何种绘画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更是不同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二、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隐性目标:以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以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以评述能力得到锻炼。课本安排的次序蕴含着学习方法,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名家论述资料,旨在培养学生汲取信息,运用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技法都是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难点:“今日所见到的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源于生活吗?”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属于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1)

通过安排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

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学难点: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吗?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从“我喜欢的美术作品”、“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等问题谈起。

一)、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的《虾》开展课题。

a、你喜欢齐白石的《虾》吗?为什么?

b、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c、齐白石画的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d、让你画虾,你会怎么去画?(可以试画几笔)

2、进一步引导深入讨论。

a、你对齐白石有哪些了解?

b、你还知道齐白石的哪些作品?(例如:《荷花蝌蚪图》表现蝌蚪在水中追逐荷花的倒影,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画家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了情趣,是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

又如:《小鸡图》齐白石曾题字:“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鸡儿追逐却引何只有斜阳蛺蝶影。

”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的深入观察。)

c、怎样理解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d、由同学谈“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或“我喜欢的艺术家”学会运用收集来的材料讨论、质疑。通过讨论,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

e、教师点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是艺术家发现了美(题材、内容、色彩、形式、技法、材料等);生活给艺术家激情,是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了美;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再现性”的,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这些作品以真实地再现性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艺术家美术作品还可以是“表现性”的作品,如: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的《松魂》等,这些作品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画面的艺术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教学设计:(2)

教师首先提出讨论题:“我们看到的京剧里面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有艺术性吗?

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通过学生讨论引出课题。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自地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的课题上来,通过思考和同学之间的讨论,结合与全班同学的交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间来,为下一步的研究与课堂学习大好基础。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话,引导同学们对照齐白石所画的《虾》分析、解释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的修养,增强分析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研究《开国大典》的**与画面的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全班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的、最有说服力的结论。教师通过讲评使同学们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教师提出几个讨论题,作为学生课后的研究内容,并写成书面报告,以便以后讨论使用。

1).为什么说艺术的灵感源于生活?

2).为什么艺术要高于生活?

3).怎样理解"艺术无处不在,关键是能不能去发现"这句话。

三、教学评价:

1.能否积极参加投入讨论,大胆发表个人看法。

2.能否理解并认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

3.能否发现违反这一艺术观的文艺作品,并加以评论。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属于 欣赏 评述 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美术欣赏教学强调直观性教学原则,在引导学生 读作品 的过程中,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比如教学展示作品王式廓的 血衣 素描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相关的 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 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你认...

第一课艺术与科学

课时一课时。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教材分析在以往的美术教中,我们很少把美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科,和科学进。性联系,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重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目标能够联系生活,认识到现科技对艺发展的重要影想。教学重点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

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

第一节绘画的特征和种类。高二美术课型 鉴赏课编号 主备人 赵辉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2011年月日。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特征。2.绘画的种类。问题 1.美术和绘画的关系?2.美术的基本特征含义?3.按照特定的方式给绘画分类 4.通过对不同种类绘画的欣赏,总结出绘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