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17课教案

发布 2024-02-18 18:50:06 阅读 843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

一、二两小节。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与课题对话,阅读**。

1、首先板题,(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指名自信读题,然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那些问题?(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

是什么样儿的?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课题入手,提出一些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而产生更大的读书兴趣。】

二、与全文对话,整体感悟。

1、带着上述问题先把课文读一遍。 (相机指导读准生字)

2、学生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写字指导。

颇:左右均等, 左高右低,第五笔捺变点以让右。

褪:左窄右宽。

帚:秃宝盖宜长,巾字宜写在中线上。

学生描红,临写,展示交流。

六、目标检测:

1、读一读,再抄写。

傍晚伴随静寂气喘吁吁。

险峰攀登慈祥自由自在。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地清扫。

)的天游峰地打量。

)的星光地抓住。

)的笑声地说。

七、作业:抄写描写天游峰和老人的句子。

板书设计:颇褪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2、仿照课文写一个身边的人。

教学过程: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

1、让我们先来看啊看那老人工作的地方——天游峰,学生介绍武夷山、天游峰。

2、老师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现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3、文中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自由选择读法读一读,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银丝,抛,飘飘悠悠……”感受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体会衬托出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4、通过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高。(板书)

5、想不想看看天游峰的美丽景色呢?欣赏天游峰美景(课件出示**)

6、峰真是一座险峰啊!所以人们这样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引读第一自然段)

二、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1、攀登这样一座险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那老师就纳闷了,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他到底累不累呢?

2、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累要有累的理由,不累有不累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关句子)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这么高这么陡的山,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指导朗读,读出老人的悠闲。齐读老人的话。

(朗读感悟老人并没有把扫路当作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话语,没有半点虚假,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从最后一个反问句可以看出,老人和天游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老人的扫路生活是不累的。

3)“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从这句话中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板书)

讨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学生各抒己见)

七旬老人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没有理由活不到100岁。那刚才作者对老人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对老人的一种祝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作者的祝福,老人的自信。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要在学生、教师、文本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悟,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三、与老人外貌对话,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比较两处外貌描写的异同,思考:为什么在天色更暗时作者的观察反而更加地细致。

因为第一次观察时,作者与扫路人只是陌生人,而第二次打量时,作者对这位每天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的老人很钦佩,所以第二次作者的观察反而更加地细致。

3、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年纪正是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时候,而这位老人每天都在清扫着路面,因为它把清扫天游峰当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热爱,所以不感觉到累,这就叫乐此不疲。(板书)

四、读诗升华,真情告白。

1、这位老人每天在这武夷上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都要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来来回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让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小诗:(学生闭眼听)

晨光朦胧,日暮西坠,你朝去暮返,那不知疲倦的双脚啊,深深地印出了,印出您热情一片。

悠悠群峰,巍巍山巅,您轻松悠闲豁达开朗。那深深的皱纹是层层的石阶,记载着,记载着夕阳无限。

2、此时此刻,你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呢?

3、是啊,面对这样一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老人,谁能不对他产生敬佩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再次齐读课题。

五、目标检测:

1、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既然---就---

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 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

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六、再次重逢,课外拓展。

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空白,想象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

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板块较多,课堂环节虽环环相扣,但平均用力,重点反而不够突出,亮点也随之弱化。尤其感觉学生是被牵引着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展。

16、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由课题入手,提出一些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而产生更大的读书兴趣。】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课教案

14 学会合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2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清课文脉络,正确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教学重难点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合作的成功事例,多 课件。教学过程 一 深情导入,板书课题 1 讲述 2008...

夹竹桃,评课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夹竹桃 评课。新东门小学张敏。教学伊始,朱老师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 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 二 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教者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 韧性 和 幻想 的内涵。韧性 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所以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六讲评课

主备人 郭保红研讨人 仵秀连 夏志刚 施松明 刘玉兰 陈桂真审核人 夏志刚。2 在讲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将内容从不同方面写具体。3 在讲评的过程中,学会修改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习重点 1.改正错别字 修改病句2 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