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蝉》优秀教案

发布 2024-02-14 05:40:10 阅读 2340

《蝉》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主旨。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分析诗句,了解用“比兴和寄托”表达自己的情操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2.通过诗歌的学习,懂得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的道理。教学重点。

翻译诗句,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

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主旨。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准备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蝉》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诗歌吧!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理解词义。1.饮:饮用,喝。2.籍:凭借。

3.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是指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4.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5.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6.教师引导,翻译诗歌:

1)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2)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3)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二)再读诗歌,深入理解。

1.教师引导:你能说出几个含蝉的成语?——噤若寒蝉、金蝉脱壳、寒蝉凄切。

2.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

3.问题**: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哪一句?(1)分成小组,朗读诗歌,互相交流讨论。(2)教师引导: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4.诗中“蝉”的象征意义。(1)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2)教师引导:人格化的手法。5.诗歌的表达艺术。

1)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

2)比兴寄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表达主题:“居高”的“高”字——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三、结论总结。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高昂流丽,空远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四、课堂练习。

1.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蝉”?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诗歌,深入理解,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六、板书设计。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星河》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星河 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充满爱和生命力的生活的向往。二 过程与方法。想象诗歌中呈现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感。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旱现的画面。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课前准备。多 ...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学》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为学 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生字,了解 为 迄 之 恃 犹 去 顾 限 在句子中的意思。2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 自然段。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离别的礼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弘扬尊敬和关心长辈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二 教学重点 1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 心理描写等来刻划人物形象的写法。2 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三 教学难点 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四 教学设想 通过对本课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