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学案教师版

发布 2023-05-16 03:58:28 阅读 5962

第7课秋声赋。

编写:马云鹤校对:陈淑红。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感”“盛”实词、“焉”“以”虚词和“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味由秋声引发的作者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课前预习。

1、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飒( sà )砰 ( pēng)湃鏦鏦(cōng)铮铮。

慄(lì )冽砭(biān)人肌骨渥( wò )然。

丰草绿缛( rù )黟( yī)然戕(qiāng)害。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通“澎湃” ,波涛汹涌的样子)

有动于中(通“衷” ,内心)

二、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不安的样子。

2)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

3)烟霏云敛敛: 聚集。

4)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

5)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有时:定时,按时。

6)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渥然:润泽的样子。

7)黟然黑者为星星黟然:黑的样子。

8)念谁为之戕贼戕贼::残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 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今义: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

4)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头发花自;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5)金铁皆鸣。

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6)有时飘零。

古义:按时,定时今义:偶尔,不经常。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3)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

4)百忧感其心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有感触。

5)万事劳其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劳苦。

6)物过盛则当杀盛: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4、句式。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

2)胡为而来哉? (宾语前置)

3)其所以摧残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4)奈何以非金属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3、课堂**。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秋声的?作者笔下的秋声有什么特点?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写秋声:1、总写秋声2、写秋之为状,下分四个层次:a、其色惨淡;b、其容清明;c、其气慄冽;d、其意萧条。

3、秋心:又分刑官、兵象两个层次。作者写秋声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他把秋声比作淅沥潇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使声有质感,是化虚为实的手法。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而且还使用了烘托的手法,用秋状来烘托秋声。

写秋心,用刑官、兵象、**来附会,用的是象征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秋声有强烈的感**彩,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既悲凉又悲壮,既惨淡又明朗,既萧条肃杀而又感到无边秋色的雄奇阔大。故感人至深。

2、作者为什么对秋声产生悲凉之感?你怎样看待作者对人生所抒发的感慨。

a、作者写此文时已经五十三岁了,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便头发花白,经过二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他从生理与心态方面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所以他对秋声特别敏感。他用秋天的悲凉来抒发心中的感慨,这是他人生经历的曲折反映。

b、作者的感慨集中表现在“嗟乎”云云。这种感慨反映了作者风雨人生的疲惫,他的政治理想究竟实行了多少,“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人感觉他已疲惫不堪,“力之所不及,智之所不能”,使人感到他有许多未竟之业没有完成。这是力和智所不能及造成的,其实内中含有复杂多端的社会原因,他对此感到无可奈何,并非是消极的,含有抗争与不满。

末尾他又感慨,自己的未老先衰是什么造成的,他认为是人为的戕害,不能怨恨自然界的秋声,矛头指向戕害他的人,还是富有抗争与不满的,消极因素并不多。

四、当堂检测与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悚:严肃。

b.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敛:聚集。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密。

d.念谁为之戕贼戕:残害。

答案:选a(a项,悚:惊惧不安。)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译:我正在夜间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

2)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那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为什么却要用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和草木争那一时的荣盛呢?想一想这是受了谁的残害吧,又何必怨恨这秋声呢?”

5、知识拓展。

1、文言文中,虚词“焉”的用法主要有:a、指示代词,相当于“之”;b、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c、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可译为“……的样子”“…地”;d、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e、语气词,用在末尾,表陈述或疑问语气。

请从以上用法中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对应的选项。

(1)见长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a 代指百姓)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 在其中)

(3)且焉置土石?(b **)

(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c ……的样子)

(5)于是余有叹焉。( e 表陈述 )

(6)万钟于我何加焉!( e 表反问 “呢”)

(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 代指文章 )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从这里 )

2、文言文中,“以”作介词,主要有:a、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等;b、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借”“依靠”“按照”等;c、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d、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从”。作连词相当于“而”,主要有:

e、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可译为“而且”“并且”;f、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g、表目的,可译为“用来”“以致”;h、表因果,可译为“因为”;i、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作动词:j、以为,认为;k、用,任用。

请从以上用法中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对应的选项。

1)汝殁以六月二日。 (d 在 )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 因为)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a 用 )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凭借)

5)爪其肤以验其生活。 (g 表目的, 来。

6)早实以蕃e 表并列,并且。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f 表承接 )

8)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h 表因果因为 )

9)木之性日以离矣 ( i 表修饰 )

10)皆以美于徐公。 (j 认为 )

1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k 用 )

登楼赋》练习 教师版

登樓賦 練習。班級姓名學號成績。1.文學常識 1.王粲 177 217 漢末家。字,今山東鄒縣人。以博洽著稱,初依劉表,未被重用。後歸曹操,官至魏國侍中。他出身世家,少有才名,銳意進取,然生當亂世,羈留他鄉,故作品多感時傷事,自悲不遇。代表作有 其中 最有名。有。之一。2.建安七子 是 建安七子 中...

学案模版2 教师版

语文学科导学案高二 班组姓名2014年月日编写人 段欣宇教学日期总课题序号总课时1节 项羽之死 课题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课型。新授课。2 通过对人物语言 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黄山记》学案 教师版

黄山记 学案。高一语文备课组庞彩花时间 2013.2.15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2 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 热情奔放。学习课时 2课时。第1课时。1 走进作者 徐迟 1914 1996 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 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 二十岁的人 散文集 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