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孙权劝学教案优秀教案

发布 2023-04-20 12:39:28 阅读 4172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教案。

2.能力目标: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教学要点】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教学步骤】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新课**】一、解题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因此命名《资治通鉴》“读书治国平天下”(补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卿qīng更gēng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5.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

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新课**】

一、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二、课文分析。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5.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7.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8.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三、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神态郑重严肃,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但……耳”表达了怎样的心态?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神情激动、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自得。“何……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4.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王者之风,长者之气,睿智,关心下属。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识就是力量。直率,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鲁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三课时【导入新课】文言总结与作业【新课**】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当涂掌事(当涂:执政,掌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借口多务:事情多)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4.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4.见往事耳(往事:指历史)

5.孰若孤(孰若:与……相比如何)二、文中的成语。

1.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刮:擦,摩。刮目:

擦眼。待:相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三、古今异义。

1.为博士(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最**职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但:

古义:不过,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3.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今义:过去,经过)4.孤常读书(孤:

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四、一词多义。

见――见往事耳(见:了解,知道)见事之晚(认识)五、名句理解填空。

老王学习回来后,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志们都说他:“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用《孙权劝学》中的语句)六、创新练习。

1.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课后练习一)

明确:是学习,使吕蒙从一介武夫转变为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由此得到大谋士鲁肃的敬重,愿意与之结友。本题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2.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

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3.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随笔。【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

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结构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劝学、就学、议论、结友)劝学:辞一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5 《孙权劝学》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原备 汤庄一中王明明。修订 郭美丽。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 1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 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本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15孙权劝学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3 学习运用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等成语 过程与方法 4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 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5 使学生懂得 善劝 ...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4孙权劝学复习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 1 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及语句掌握情况。2 进一步理解及深化孙权劝学的意义。一。复习指导。二 知识点梳理。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此书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本文作者,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二 重点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