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发布 2023-04-13 13:42:28 阅读 4026

本次抽样按每班高、中、低随机各抽3张试卷,共30份,进行质量分析。

本张试卷共有三大题14小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一、 基本情况。

分数段统计:

失分率统计:

二、得失原因分析和对策。

1、直接写得数:学生失分较少,正确率高,说明教师平时训练扎实,一年级以计算为主,希望这一点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

失分原因:漏题1道,加法看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有4道,另有3位学生从错误来看还没有真正掌握算法。

对策:希望教师能关注学生错题原因,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2、看图写数:学生掌握较好。

失分原因:1个是数错了,另2个是把2个十看成11。

对策:针对数错的学生可以教他养成先圈10个再数,就清楚多了。

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数的组成分析。

3、按规律写数:学生掌握较好。说明教师平时教学比较注重让学生用不同的个数来进行数数。

失分原因:有1个学生从大到小1个1个数错2道,有1个学生5个5个从小到大数全错,还有1个学生这两种类型的数数全错。

对策:教学中要注重数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不同个数的数数训练。

4、填>、<掌握较好,说明平时教学扎实,值得继续。

失分原因:只有1个学生因为计算错误导致算式与数的比较判断错误。

对策:由这种题型可以看出计算正确与否非常重要,希望在今后教学中重视。

5、数的组成:掌握扎实。

失分原因:20里面有( )个十。有1个学生错。

个位和十位都是1的数是( )有2个学生错。12和18两个数,( 接近20有4个学生错。前两题是不理解数的个位和十位各表示什么。

第3题其中有3个学生不理解题意,说明平时这种类型题目都没真正弄懂。1个选错,原因在于:不懂,蒙的或没有仔细考虑一下再选。

对策:教学时结合计数器使学生理解数的每一位上各表示什么意思。第3题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首先观察直尺上的数进行比较,其次,等数数熟练了,可以出一组这样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数感和直觉。

同时要重视一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个别辅导,指出要从中选一个数填,而不是自己任意写一个数。

6、钟面时间及左右:从卷面看学生掌握不是太好。有16个学生全对,只占53.33%。

失分原因:有1个学生全错。说明不懂。

有11人次因为左右判断错误而失分,有10人次大约几时是哪些钟面错误。这些错误也可能因为这一大题印刷不清楚而导致学生胡乱做了,所以错误较多。

对策:尽量注意试卷印刷质量,针对左右判断错误,“它右边一个钟面上是( )时,左边一个钟面上是( )时。”这样的句式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平时教学时应该训练学生追问谁的左边,做完再想一想。

教师读题时也应该连贯地读,学生才能完整地理解,这样,错误也能减少。大约几时要求第( )个和第( )个都是大约8时。有6个学生写成钟面时间了,说明做题时太着急,没有仔细听读题。

有4人和8时整混淆了,说明大约8时和8时没有进行仔细区分再填写。这一题在很大程度上考量了学生的注意听和仔细看的习惯,希望教师平时注意在细节处培养。

7、用三个数写四道算式:掌握较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式之间的关系。

失分原因:只有2个学生都错了减法的两道。从错误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按要求来写算式,可能与选数再写四式的题型混淆了。

对策:注重培养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并能根据要求做题的习惯和能力。

8、找对了再填:这一题是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和统计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掌握较好。题目也较简单。

失分原因:有2个学生左面的画错。有2个学生右面的画错。

有3个学生统计数错了。有部分原因是试卷不清楚,也可能学生看动物图时太粗心没仔细看。数错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按顺序依次数,也可以边数边做记号。

对策:首先是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弄清位置的相对关系。其次,对于粗心的学生可以强调数物的方法和顺序,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9、填表:和、差问题:有21个学生全对,说明70%的学生已经掌握。

失分原因:有5个学生求还剩做成了求和。有1人空着没做。有1人全部做错,答案既不是求还剩也不是求和。这些错误原因说明学生不理解数量关系。

对策: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10、用括线表示的问题:有90%的学生全对。

失分原因:有2个学生计算错误,有1个学生因试卷模糊看错了。

对策:再次显示了计算的重要性,希望重视。

11、选择合适座位的车子:73.33%的学生全对。说明这些学生已经理解题意并能正确计算,再选择答案。

失分原因:有6个学生的答案选大了,有2个学生选了两个答案,其中1个太小,另1个太大。错误原因是没理解“合适”的意思。

对策:在这一题里,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首先是去动物园的学生要全部能坐进车里,其次车位最好是不多也不少,正好和人数相同也就不浪费车票钱了。其中隐含的意思是做车要买车票。

平时在教学这类题时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如何解决问题。当然,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少,需要教师多花心思来举例或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12、求总数的实际问题:80%的学生全对。另外错误的学生中也只有1个学生用了减法。说明学生能理解求总数的数量关系。

失分原因:题目是由数和图组成,因此有5个学生是因为不会从图里面寻找条件信息而错了。有1个学生用的减法,并且数也用错了,说明既不会看图也不理解数量关系。

对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条件的能力,可以在句子中找,也要到图中去找所需要的条件。同时希望教师平时多个心眼,及时发现学困生并能耐心进行个别辅导。

13、最多,最少各是几:看似简单的只要数一数就能知道一次端两盘最多有( )个梨,最少有( )个梨,而且还画有三盘梨在那。其实比让学生写出算式再填空增加了难度。

只有63.33%的学生全对。

失分原因:有8个学生全错,有3个学生只错了最少( )个梨。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忘了一次要端两个盘,都只选了一个盘来进行填空。

而只错最少( )个的学生估计是做第二个答案时忘了要符合两个盘的条件。由此看来,一年级学生这时的注意力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还有待培养。

对策:教学时可以分两部来做,首先读题时要求学生在题目上做好关键词的记号,如“两盘”、“最多”、“最少”;其次,即使题目不要求写出算式,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养成在旁边写好、算好再填空的习惯。

三、建议与思考:

1、继续加强数学“双基”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首次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属于自己“活用”的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完整的学习任务。

在情境中,“数学问题”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和答案也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算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训练和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使用学具的习惯等。

4、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一年一班数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一 基本情况 一年一班共有学生59人,全体参加了本次检测。总分数为分,平均分是分,及格率100 优秀率100 59名同学成绩都是a段 100 85 本次检测的试题覆盖面广,试题由六大题组成。命题覆盖面广,涵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尤其强调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

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党江镇2013年春季学期一年级数学期末检测试题质量分析 1 基本情况。全镇一年级学生共有人,参加检测人,总分分,平均分分,80分以上人,优秀率 及格人数人,及格率 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二 试卷结构与特点。本次期中考试检测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册书前部分内容的重点 难点 关键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文容。一 基本情况。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本学期教学的效果,有。一 二个村点校考出了较在好的成绩,也有个别点校相对较差,全班无一人及格,完小的两个班相对来说也比较差,虽及格率较高,但分数不高,优秀率较低。二 试题分析。本次考试共七大题,第一填空题,题量较多,所占比分较重。注重了基础部分的训练,第二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