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4-13 08:28:28 阅读 1057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部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应围绕课文以读为本,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培养语感这应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课堂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词语的意思。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难点:会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动物朋友,还记得他们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们的名字吧!(他们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板书课题)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他们的故事吧!一起读!(齐读课题)

3.同学们,要想进入童话王国的大门,先得把词语读准了。

1)(出示第一行词:夏天蚂蚁满头大汗)

谁来读好这行词!

评价:你读得真棒,把每个词语的音都读准了。

2)(出示第二行词:过冬洞里装满粮食)

第二行词谁来读?

评价:读得真不错!

3)(出示后两行词语:蝈蝈乘凉自由自在。

北风呼呼又冷又饿)

这两行词谁来挑战!

评价:听出来了,你在用心读好每一个词。

二、细读课文,读演感悟。

这个故事要从夏天开始说起。

一)1小节。

夏天。1.(出示:夏天)读词。夏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怎么热呢?

2.(课件出示:夏天真热)指导朗读好“夏天真热。” 热得怎么样啊?

a.热得连知了都受不了,谁再来试试。(读)

b.呀,天真的很热;有谁能超过它;掌声送给他。大家一起来。

3.这么热的夏天,你们会干什么呢?(吃棒冰游泳开空调)

当火热的太阳照着大地的时候,你们会说——夏天真热。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在这么热的夏天里,小蚂蚁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21页,放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1)小蚂蚁在干什么?

预设: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2)(**1:夏天蚂蚁图)

瞧,这就是小蚂蚁搬粮食的场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看看这只小蚂蚁是怎么搬的呢?(预设:小蚂蚁在背粮食)

小蚂蚁在背粮食。(边评价边做背的动作)

那这只小蚂蚁又是怎么搬的呢?

预设:小蚂蚁在拉粮食)

评价:“拉”这个动作你说得真好!小蚂蚁在拉粮食!(边评价边做拉的动作)

2. (出示第一段话)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把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连起来说了,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指名答:有的。

评价:你的小眼睛真亮!

1)谁来读好这句话?(评价:蚂蚁们背呀,拉呀,没有一个偷懒的。)

2)请你也来读!

评价:老师觉得他这个词读得特别好!(点红:满头大汗)

描述:夏天到了,太阳像个大火球,照得马路发烫,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就连狗也伸长了舌头喘个不停。蚂蚁长得那么小,但它们要在这么热的时候,搬那么大,那么重的粮食,搬得很吃力,走得很慢,头上流出了许多汗。

满头满脸都是汗,这就叫。

3.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

4. 把词放到句子中,相信你们也能读好。(指名读)

5.让我们一起来搬粮食,读好这段话!加点动作就更好了!

6. 情境训练:小蚂蚁,小蚂蚁,你们搬粮食累不累啊?

评价:小蚂蚁,你可真辛苦!

小蚂蚁,小蚂蚁,天这么热,你搬粮食那么累,快去休息一下吧!

这是为什么啊?(因为不搬粮食冬天会饿死的)

评价:这么热的天,这只蚂蚁还不愿意去休息,还要继续搬粮食,谁来夸奖一下他!

预设:蚂蚁,你可真爱劳动!蚂蚁你可真勤劳!)

小结: 是啊,这真是勤劳的蚂蚁啊!(板书:勤)

三)读悟第二自然段。

1.蚂蚁们在勤劳地搬粮食,蝈蝈们在干什么呢?(**2:夏天蝈蝈图)

指图:瞧,这只蝈蝈张大嘴巴在干什么?那这只蝈蝈又在干什么呢?

预设:蝈蝈在唱歌。蝈蝈在睡觉。)

2.课文里也用了一个词把蝈蝈们做的事情连起来说了,请你轻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找这个词!(出示第二自然段)是哪个词语啊?(预设:是“有的”这个词。)

评价:你真会读书!(点出:有的)来,老师奖励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3. 引读:是的,蝈蝈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出示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这样一写,把蝈蝈们在干什么说得多清楚。

谁来当一回悠闲地蝈蝈,指读。

1)听出来了, 蝈蝈们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叫自由自在!(点红

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

2)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句子读好。(指名读)

评价:①真是只自由自在的小蝈蝈!②老师仿佛听到蝈蝈欢快的笑声!

4.蝈蝈们自由自在的,多舒服呀,怪不得他们看到蚂蚁劳动都笑蚂蚁是……

1)(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呢?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指名说)

3)谁来读读这句话!

4)你觉得蝈蝈们是怎么样的?(板书:懒)

5)蝈蝈们真是的,自己偷懒不劳动,还笑勤劳的蚂蚁是傻瓜!我们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向它们学习啊!

5.男女生读一二自然段。

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呀,请第一第二组读描写蚂蚁的话,第三第四组读描写蝈蝈的话,比比哪两组读得更棒。

评价:同学们读得都很棒!你们读得那么认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四)读悟第三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到了。

小河结上了厚厚的冰,草儿枯黄了,鸟儿也躲进了窝。

听,[课件演示]西北风刮得多大啊!谁来读好这句话?

评价:呼呼地这个词你读得真好;西北风刮得可真猛啊;刮这个字你读得特别好;好的。

2.学习第二句。

1)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是怎么过冬的呢?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请你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先来找找描写蚂蚁过冬的句子。

蚂蚁在干什么?

指名答。评价:你说的是一个词,你能找一句完整的话吗?

**3:冬天蚂蚁图)

瞧!这里真暖和,小蚂蚁在干什么呀?

先别急着回答,蚂蚁们有的干什么,有的干什么,个个怎么样,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连起来说说吗?同桌之间可以先练一练。指名说。

出示句式:蚂蚁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谁的水平最高,能连起来说说?指名答。

冬天的蚂蚁是多么地自由啊!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3.学习第三句。

蚂蚁围着火炉有说有笑,多快乐呀。此时的蝈蝈呢?请你也来找找描写蝈蝈过冬的句子。

预设: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 (**4:冬天蝈蝈图)瞧!蝈蝈们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谁来读读这个词!

点红:又冷又饿。

评价:冷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饿得连路也走不动了。

3)谁来读好这句话!

冬天的时候,蚂蚁是多么得开心,蝈蝈却是如此得痛苦,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来读这段话。老师读第一句话,请男生读描写蚂蚁的话,女生读描写蝈蝈的话。注意读出蚂蚁和蝈蝈的不同口气。(齐读)

五) 总结课文,明理践行(5分钟)

1.冬天,蚂蚁们幸福无比,蝈蝈们却痛苦万分。怎么会这样的呢?

结合交流渗透:小蚂蚁们呀不怕苦不怕累,早早地为冬天做好了准备,所以就没有忧愁了,过得无忧无虑,这就叫[, 让我们把这个成语送给勤劳的蚂蚁。

蝈蝈呢,他们很懒惰,做事没有长远的打算,所以最后变得很痛苦,这叫[, 送给懒惰的蝈蝈,希望他们以后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

2.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希望自己做一只勤劳的小蚂蚁呢还是懒惰的小蝈蝈呢?

三、指导书写。

勤劳的小蚂蚁给我们带来了两个生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位新朋友吧!

1.出示字卡“洞”、“汗”指名读。谁来给他们组词?(评价:好;可以;行;不错,好的。)

2.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怎么写才能写好看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师范写,生描红。(带着学生说:“汗”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三点水成弧形,六笔竖悬针竖,慢慢把笔提起来)(“洞”字三点水成弧形,横短折勾长,竖得直)

5.反馈。谁来评评看?(用习字册,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直接改写)

四、板书设计。

蚂蚁和蝈蝈。勤懒。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 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 加以现代化的多 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善读乐读,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其次,在指导...

年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教学与反思

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的。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尊重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其喜欢的方式让课堂 动 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也会越来越浓厚。蚂蚁和蝈蝈 一课,就能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呈现出一种动感美!进入场景,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话的语言。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情...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蚂蚁和蝈蝈

课题20蚂蚁和蝈蝈第1课时07年5月10日。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学会9个生字,重难点。教学准备田字格小黑板 生字卡片 录音机教学流程。教师 学生活动。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