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68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布 2023-04-11 15:38:28 阅读 1616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让这里永远这样美丽,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这样才能让环境永远造福于我们。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鸡在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

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这一线索为主,抓住“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原来世界这么美丽!”“世界多美呀!

”这三句话,创设情境,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在此过程中穿插另一线索,即小鸡的孵化过程,抓住睡、醒、啄、撑、叫、站等一系列动作,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最后,再用多**展示各种风光**,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这个世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叫足球》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课文共介绍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足球的形状及产生的时间。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踢足球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运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劳动。

第七单元。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古诗两首》。这组课文讲述了劳动的快乐,引导学生懂得合作。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它们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栽树任务。课文形象活泼,插图生动传神。

教学中要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生活习性。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本文篇幅虽短,但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比较弱的特点,让他们借助读物中生动的图画阅读,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的辛苦与艰难。

古诗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做。李绅从小就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除草,非常辛苦,就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

课文配有插图,可指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词句。现在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我们要通过教学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第八单元:本单元共包括5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即:《司马光》、《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咏华山》、《小松鼠找花生果》和练习8。

本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几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适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

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课文意境,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培养语感、内化语言。

司马光》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鲁班仿照鸭子的脚蹼制成一种摇船的工具,让船行驶得又轻快又省力。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

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一些生字和新词,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这篇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从中丰富语文积累,感悟到乌鸦的聪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应突出以读为主,以读促思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

咏华山》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吟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和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课文的重点。

本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教学中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教学中细读课文,促进感悟。本课以感情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

二、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策略:

一)一下的读书仍应读连贯。

一下的孩子,仍属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所以,一年级下册的26篇课文,要让学生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应属不易,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曾在一年级下册孩子群体中作过阅读水平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障碍。

1、拼音障碍。

虽然一上已经学生了汉语拼音,但学生的拼读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看着拼音常常读错的情况还不是少数,这样的学生约占30%,这并不是老师的拼音教学不过关。开学一两个月后,拼音就学得滚瓜烂熟瓜烂熟,这对多数孩子而言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拼音的学习应贯穿于1—6年级。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有一任务,即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其次,课标取消了对音节直呼的要求,拼音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但同时也给学生朗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生字障碍。

国际本(一下)教材中落实到每篇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多,平均每篇课文生字达14个,这还不包括因为语境的需要而出现,但并未要求认识的一些生字。无疑,这些生字成为学生阅读的“拦路虎”。

3、理解障碍。

因为孩子的人生阅历浅,阅读积累少,理解力跟不上,也常常造成阅读不畅。理解障碍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词语联想力弱。一年级的孩子,脑海中积累的词语很少,词语联想力缺乏,脑海中积累的词语很少,词语联想力缺乏,遇到词语转行或转页,就容易把词语读破。如《咏华山》“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情”在句未,“不自禁”在转页首行,孩子读到“情”和“不自禁”时,常常不能联想到“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往往读成情/不自禁。

有的词语意境很美,孩子不能与生活体验有机联系,就读不出词语的韵味,这些均影响他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如,“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不能想象“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意境,读不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意味;

二是长句子的逻辑停顿把握不住。教材中有一些长句子,学生一下子读不懂句子的意思,不知道该在哪个语意、语流处停顿、换气,而生理特点又使得他们一口气无法读下来,常常读破句。

如:“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孩子常读成:“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再如: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孩子常常一口气把“便涌动着看花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读完,结果读得上气不接下气。

理解的第三个障碍是句子含着的意思读不出。句子含着的意思读不出来,影响对句子的理解,也常常导致读不连贯。“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既含有批评,又蕴着慈爱,而学生在开始读书时,却只能读出第三层意思。

要想解决这三大障碍,除了给足读书的时间外,我们还应提倡加强教师的领读。

现在低年级课堂,教师的领读已不多见,以为学生读得很好,领读实属不必要。真正的平常课、家常课上,特别是第一教时的教学,还需要老师适当的领读。曾经问过有着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的老师,孩子读几遍书能够把课文读通顺?

答曰:一般的孩子最起码读10遍课文。一下的孩子许多课文恐怕还是需要教师领读的。

当然,领读的不一定是整篇课文,要重点领读的内容主要分为这么几类:①长句子,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逻辑停顿;②含有生僻词语的句子。如“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骑牛比赛》);含有儿化韵的句子,“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世界多美呀》);词语转行或翻页的句子;⑤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要领读好这些句子,教师自己要有读书的真功夫。

二)入境感悟的基本方法是读书。

关于阅读教学,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目前,我们用得最多,常常见诸于报端的一个主题词就是“入境感悟”。入境感悟是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感悟意境——指导读书”还是“朗读课文——进入情境——读书感悟”,即是“入境——读书”还是“读书——入境”?

听课时发现这么一个倾向: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或运用多**课件等现代**,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或开展游戏活动,然后在这种情境中引导读书,即引导学生先入境后读书。这种创设的情境说到底是老师心中的情境,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理解现在不是靠老师的口授给孩子,而是靠老师设计的**、表演传递给孩子,这种“情境”因为没有孩子的参与而显得缺乏灵性性与诗意。于是就有了表面的热热闹闹,实质上孩子常常游离于“情境”之外。要让学生入境感悟,必须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因为阅读教学的活力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让学生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看到”课文描绘的意境或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员。问卷表明,只有当孩子对课文读得非常熟,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时,语言符号才会自然地转化为情境。

在课文内容没有熟读基础上的感知的情境常常是混乱的、模糊的,甚至是复杂的。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才是孩子入境的根本方法。而且,当孩子读熟课文后,课文中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的意境往往要比课文中的插图丰富得多。

当然,为引导孩子入境,教师对孩子的读书应加以指导,启发他们边读边想,在读书中想像,在想象中入境,在入境中生情,从而提高读的水平。如《鲜花和星星》,这是一首儿童诗,富有情趣,琅琅上口,很适宜儿童朗读。在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画画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事先,老师把黑板已装扮成一块硕大的草地)。

结果,学生眼中的鲜花色彩之多,形状之多,令听课的老师由衷赞叹。更可喜的是开满鲜花的草地还引来无数的密蜂、小鸟、蝴蝶,美丽而富有活力,这真是孩子心目中的乐园。这幅透着灵气,溢着情境,充盈快乐的画面远比老师多**课件制作的画面精彩得多,生动得多。

添画的过程就是孩子入境的过程。在孩子入境后再要求他们把这种快乐告诉别人,即把入境的感受读出来,已不再是难事了。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曾听一位老师这么指点孩子来启发他们的想象。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满怀激情地说“

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去看草原。只要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去想象,你们一定会看到草原的。”同学们都闭上了双眼,悠扬的**在教室里回荡。

老师轻柔的语调缓缓提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草碧绿碧绿的,仿佛要流出油来。空气是那么清新,到处弥漫着野草野花的芳香。

此时正是黎明时刻,整个大草原还沉沉地睡着……”老师动情地说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幅草原沉睡图,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稚嫩的小脸露出甜甜的微笑。

突然,老师大声朗读起课文来:“啪,啪”,响应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醒来了。”随着老师的朗读,有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舒展双臂,轻声说:

“啊,醒来了!”老师继续朗读,“一只只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突然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喊着“欧……欧”身体做着奔跑的动作,俨然成了一只奔跑的羊。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三个、五个……老师再朗读:“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此时,教室里已经沸腾了,许多同学手舞足蹈,有的学羊奔跑,有的学牧羊人策马飞驰,有的干脆在原地乱蹦,嘴里欢呼着:

欧!欧!欧!

一些文静的同学虽然没有站起来,也早已睁开了眼,乐开了花……

在老师的语言描述了,通过启发想象,草原的美景已完全融入孩子心中,他们仿佛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蓝天、白天尽收眼底,牛儿马儿追逐嬉戏。这是课文描述的,更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 培养良好的习惯2 四篇识字课文 一个综合练习。培养良好的习惯2 使学生了解善于倾听 乐于发言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创造适当的情景,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初步培养学生倾听和发言的良好习惯。识字1 和 识字2 均采用 词串 形式,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排成...

一年级语文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儿童的眼光看风景 讲故事,充满着童真童趣。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朗读课文的兴趣,还会从中领略到课文的不同形式。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含五篇课文和语文园地,课文包含描摹山水的谜语诗 韵律优美的儿歌 浅显生动的小故事 整组课文以自然美 社会美 人情美为主题,以各种风...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元宵节 教材分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且相关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很浓。诗歌节奏明快,语言朴素,琅琅上口,孩子们读起来倍感轻松愉快。阅读诗歌可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体会亲情 友情,更加热爱生活。教材安排了认字10个 霄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写字7个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