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发布 2023-04-08 22:15:28 阅读 1322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小动物们要上学了。(课件呈现画面:小松鼠背着书包,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

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2.提出问题。

根据小松鼠和小狗手中的冰糖葫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在画面下依次呈现:

1)小松鼠有多少个糖葫芦?

2)小狗有多少个糖葫芦?

3)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串糖葫芦?

4)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糖葫芦?

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评析。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 班内交流。

谁先来向大家汇报,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

你能算出3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评析。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

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 修围墙,摘果子。

小松鼠和小狗一起来到了它们的同学长颈鹿家,发现长颈鹿正在那儿发愁,原来它家的围墙坏了。(课件呈现围墙的画面及墙上的算式,即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把上下两个算式比一比。

你会用上面的题计算下面的题吗?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长颈鹿为了感谢大家,想请同学们吃智慧果。(课件呈现智慧树及写着算式的智慧果)认真算算,看你能吃到几个?

2. 帮鸭妈妈找孩子。

结合画面)几个小动物路过鸭妈妈的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鸭妈妈很快就找到它们的孩子吗?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很快就帮鸭妈妈找到它们的孩子的。

3. **车上学校。

结合画面)几个小动物坐上火车,准备开往学校,可火车没有司机。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把它们送到学校?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小动物们到了学校,看到小猴和小熊早就到学校了(呈现画面),他们正在那儿干什么?你能数把它们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吗?

你能求出还要搬多少张椅子吗?

评析。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应用情境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对算法进行**交流,观察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感悟,促进了学生不断地进行算法优化。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如一定要帮鸭妈妈找到孩子,只有认真开好火车才能把这些小动物送到学校等。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本节课结合儿童生活现实和知识体验,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本节课以小动物上学为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和欲望,而且在每个情境中都为学生留足充分探索的空间,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

2.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以解决问题为探索主线,注重让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亲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促进问题意识的养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3.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首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计算欲望,让他们在各自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形成班内算法多样化的局面。接着在修围墙练习中让学生比较,渗透优化的算法。再通过交流自己是如何很快就帮助鸭妈妈找到骇子的,使优化算法成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算法优化。

在教学中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算法进行互相评价、相互补充,自主进行算法的确认、修正和选择。学生在不断感悟、体验的基础上,锻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形成了优化意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案。教学目标。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 在观察 比较 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 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案。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 在观察 比较 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 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呈现情境。新学期开始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案。教学目标。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 在观察 比较 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 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