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地方教案下册 齐鲁书社

发布 2023-03-30 16:54:28 阅读 6780

15 孔子(上)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的生平极其“仁”的思想。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存有“仁爱”之心;让学生懂得礼仪之道,学会对人“仁爱”,以“礼”待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1、边读边想:你从哪儿读明白了什么?读不明白的标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1)孔子生平。

2)“仁”的思想。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今后怎样做?

第二课时。一. 孔子简介。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二拓展延伸。

1、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2、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 孔子(下)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具: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 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 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 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

板书)c. 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 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二课时。1.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 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3.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4.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

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

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5、小结。孔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拓展延伸。

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和警句。

17 孟子。

教材分析:了解孟子的学说,讲述孟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 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 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重点句。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简介《孟子》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的意思。

一年级地方课下册教案

1 苗族民间文化的风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苗族的民间文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了解学生了解苗族文化有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苗族的历史。教学过程。导入。苗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大家想知道有那些吗?想 师 苗歌苗拳和苗...

地方教案一年级

2015秋季学期地方教案。一年级地方教案 拟写人 彭祥梅。2015年秋季学期一年级地方课教案。第三章家庭生活安全。第一课时家庭防火。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2 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3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二 教学重难点 1 提高...

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案 地方课程

一年级家乡下册教学进度表。目录。一 家乡的人。家乡人口小调查。聪明的家乡人。家乡的名人。二 家乡人的生活。家乡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中的方言。家乡人的生活变化。三 家乡的物产。黑土地的礼物。地下的宝宝。让它们变得更有用。一年级家乡下册教学计划。一 教学分析 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综合性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