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蓑衣、剥莲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能够默写《牧童》。
3.理解诗句意思,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内容具象化,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深刻体会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其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会热爱生活。
2.提高学生对古诗语言美的感知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悟诗词内容和诗人情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童年时听过山林鸟雀的歌唱?有没有和小伙伴下水摸鱼的经历呢?大家先回忆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童年生活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吧。
许多大诗人也曾描写过那个时候的儿童生活,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以舒缓的语调读出牧童晚归卧躺月下的闲适和自在)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注意情感随节奏变化,读出讲故事的感觉——发现小童、疑惑撑伞、恍然大悟)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以轻快的语调读出村居场景的悠闲、温馨)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可以将结构相近的字分组进行形象记忆,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牧”字左右结构,左边“牛”的长横写成提,右边“攵”横较短,捺舒展。
蓑”字下面“衰”中间的横较长。
遮”字“辶”底舒展,托住上面的“庶”。
媚”字左窄右宽,“女”作偏旁横稍向上提,“眉”左边的撇是竖撇,要一笔拉长。
锄”字左右结构,“钅”“且”“力”三个部分都比较细长。
易错提示:牧”字右边是四笔,第二笔短横与第三笔不是连笔。
醉”字左边是“酉”,不要少写里面一横,右边“卒”的竖只向上出头一点点。
剥”字左边“录”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了“水”。
3)多音字。
铺[pù:店铺\u3000床铺\\\pū:铺垫\u3000铺张\\end}\ight.
'altimg': w': 172', h':
78', eqmath': b\\lc\\]
弄[nònɡ:戏弄\u3000搬弄是非\\\lònɡ:弄堂\u3000里弄\\end}\ight.
'altimg': w': 235', h':
78', eqmath': b\\lc\\]
剥[bāo:剥皮\u3000剥葱\\\bō:剥削\u3000剥夺\\end}\ight.
'altimg': w': 183', h':
78', eqmath': b\\lc\\]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词,结合生字词释义,说说这三首诗词的大意。
2.阅读《牧童》,思考问题。
1)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铺开的青草,风中的笛声,吃饱的牧童,蓑衣和明月。
2)结合注释,发挥想象,说说眼前呈现了怎样的场景。
明确:原野上,放眼望去,草色青翠,晚风中隐隐传来断断续续的悠扬笛声。放牧归来的牧童吃饱后已是黄昏,他连蓑衣都没有脱,就愉快地在草地上躺下,看天空中的明月。
3)再读诗歌,说说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明确: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阅读《舟过安仁》,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明确:一艘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4.阅读《清平乐·村居》,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刻画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五个人。一对正在交谈逗乐的老夫妇,以及他们正在豆田里锄草的大儿子,织鸡笼的二儿子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子。
2)朗读全词,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明确: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前,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屋子里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刚刚饮罢酒,正亲热地在一起用乡音悠闲自得地聊天。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小儿子,他是那么顽皮、淘气,正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儿童的行为总是发自本心,因而无论多么幼稚都显得可爱且纯真。无论是悠闲的牧童,还是好动的两小童,亦或是村居的一家人,他们的生活都显得舒适而自在。作者是如何将这样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分析。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词语听写:牧童蓑衣遮蔽相媚好锄头酒醉剥豆。
2.背诵、默写《牧童》。
3.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从上节课的初步了解中,可以看出其实这几首诗词并不是非常难以理解。那么,诗人究竟是如何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的呢?让我们深入诗词,去感受一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有感情地朗读《牧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①“铺”字用得好。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草地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场景。
②“弄”字用得好。一个“弄”字,传达出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知识拓展:这两句中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想象前两句所描绘的场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晚归的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他眼中的青青草地,耳边的悠悠笛声,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3)这首诗由景及人,诗人在前两句描绘了风景后,是如何描写牧童的形象的?
明确:第。三、四句直接描写牧童。
黄昏后,明月下,放牧归来吃饱饭的牧童,蓑衣未脱就躺在原野上休憩。诗人似乎只把他所见之景如实地写了下来,却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这样的生活真如世外桃源般恬然美好。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牧童的心情是那么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其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形象被诗人刻画得活灵活现。
4)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首诗借无拘无束、生活自在的牧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有感情地朗读《舟过安仁》,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描写的是两个怎样的小孩?
明确:调皮、可爱、天真。两个小孩坐在船上而不划船,没有下雨却撑伞,目的在于他们想要借着风的力量让船前进,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一丝惬意与乐趣。
两个离开大人的孩子自己跑到船上来玩,又想出这样使船前进的办法,可见他们的调皮与天真可爱。
2)你觉得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闲适。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坐在船上却收起了划船的竹篙和船桨,这样奇怪的事情是引起诗人注意的原因;而后他又发现小孩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撑起了伞,并解开疑惑——原来是以伞作帆,借风使船。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应该是闲适且愉快的。
3)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童心未泯。
3.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词中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用素描手法,勾勒出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形象地描画出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这样的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很美,特别是青青的小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2)轻声朗读第二句,词人知道这对“翁媪”在谈什么吗?你觉得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词人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因为老夫妇是用方言——“吴音”在交谈。
(学生自由发言)比如在谈论自己现在的生活,谈论三个孩子,谈论年轻时的回忆等等。
这对老夫妇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更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一词也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让人感觉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3)朗读上片,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妙?结合词意进行简单赏析。
明确:“醉”字。词的上片描绘村居之景和交谈的翁媪,一个“醉”字将景中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这对白发翁媪可能是因为刚饮了酒而醉,也可能是因为这样景色优美、温馨美好的生活而醉,还可能是为儿子们如此勤劳、可爱而醉。而词人看到这对老夫妇悠然的生活环境,也随他们一起陶醉于此情此景中。一个“醉”字连接了画中人、作画者以及我们这些观画者,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共鸣。
4)下片写了哪些人物活动?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大儿子锄草,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卧剥莲蓬。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勤劳、可爱的形象。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5)朗读下片,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妙?结合词意进行简单赏析。
明确:①“喜”字用得妙。“喜”意为“喜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这喜爱源于小儿的憨态可掬: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
这是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词人在看到这样安详、美好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中产生的愉悦之感被表达了出来。
“卧”字用得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所谓一字千金,即指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古诗复习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下册古诗复习。1 填空,并判断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填在括号内。1 春色满园关不住,出墙来。2 儿童急走追 飞入菜花无处寻。3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 停车坐爱枫林晚,红于二月花。5 千山鸟飞绝,人踪灭。2 写出谚语的后半部分。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破万卷,良药苦口利于...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古诗两首1苏教版
精品资料欢迎 名称。基本信息。科目所属教材目录。语文。古诗两首。课时。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一单元5课。游园不值 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读意为 春天来了,诗人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 去赏春。正当他 小扣柴扉久不开 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教材分析。出墙外的红杏,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 古诗三首人教新课标
5 古诗词三首。牧童 舟过安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课件。学生 了解 复述通行证法 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