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探索勾股定理。
主备课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2.1 a)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__
1.自主**
1)。上面三个小问题是我们以前讨论过的,我们简单的回忆一下。
(2)对于一般三角形来说,我们可以用sas(边角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sss(边边边)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对于直角三角形来说,除以上四种方法外,还可以用hl(即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两边对应相等,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时,我们可注意到它们的夹角也对应相等,利用sas可判断它们全等。
第二种情况: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利用hl公理即可判断它们全等。
综上所述,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 我们可以注意到直角三角形有它独有的一些特征。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还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其他特征呢?
.讲述新课。
1.问题串。
师](出示投影片§2.1 b)
师]如何求得正方形c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能够不拘一格地积极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求得图1中c的面积,值得发扬广大,那么图2,图3中的a,b,c的面积是否可借鉴图1中的a,b,c的求法获得呢?请与你的同学们讨论、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已能从图2中很容易地就求得了a,b,c的面积。是不是在求c的面积时也和图1相类似,有多种求法呢?
师]把三个图中a,b,c的面积分别填入上面的**中,你能发现它们的关系吗?
生]c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
**略)师]很好!但是a,b,c的面积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我们接着观察这三个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在前面您说过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而在这三个图中,都是三个正方形围着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的确如此,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正方形好像是“长”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上。
师]那么,(3)的结论即c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说明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交流。
师]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上面3个图中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是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会不会也有这种三边关系呢?
2.做一做。
出示投影片(§2.1 c)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填写上面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特别是在计算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即正方形c的求法)
师生共析]根据图4,图5可填表如下:
我们先来观察图4,不难看出a,b分别含有16个小方格,9个小方格,所以a、b的面积分别为16个单位面积,9个单位面积,但斜边上的正方形c的面积的计算较为复杂,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求得:
第一种方法:将正方形c分割成4个直角边长分别为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一个小方格,利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可得正方形c的面积为4×(×3×4)+1=24+1=25个单位面积。
第二种方法:直接数正方形c中含有多少个小方格,但需要适当的拼凑,在第一种方法中,我们将正方形分割成5部分,直角三角形ⅰ、ⅱ和一个小方格,其中直角三角形ⅰ、ⅲ可拼凑成一个长和宽分别为3和4的长方形,含有12个小方格,同理ⅱ、ⅳ也可拼凑成12个小方格,所以正方形c中共有12+12+1=25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25个单位面积。
第三种方法:可将直角三角形ⅰ、ⅱ沿正方形c的边外翻,就得到一个边长为7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这时正方形c的面积就为(49-1)÷2+1=25个单位面积。
图5与图4同理。
我们从上表不难发现16+9=25,4+9=13即c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
师]图4和图5中的三个正方形a,b,c也是由中间的直角三角形“长”出来的,你能从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联系吗?
3.议一议。
师]我们通过对前面几个直角三角形的讨论,分析,你能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存在的关系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重大发现与同伴交流。
师]这是由前面几个特例猜想出来的,是否合理呢?我们不妨作几个直角三角形检验一下。例如,作一个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测量斜边的长度,通过计算看一下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规律还成立吗?
生]1.作一个直角∠mcn;
2.以c为圆心,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半径画弧交cm、cn于点a,b;
3.连结ab.
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b的长度(强调注意测量的误差)为13厘米。经检验斜边ab2=132=169,两直角边平方和ac2+bc2=52+122=25+144=169.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很好。同学们不妨多作几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检验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生共析]通过特例猜想、检验,我们不难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规律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重点内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5.想一想。
师]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荧屏后,发现荧屏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听爸爸说过,29英寸或74厘米的电视机,是指荧屏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长或宽。
生]可是,连结荧屏的对角线将长方形的荧屏分成全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长2+宽2=742,可582+462≠742,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荧屏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一些误差。
师]的确如此,但这里我们要知道一个生活常识,29英寸(74厘米)指的是荧屏的对角线的长度,而非荧屏的长或宽。
6.例题讲解。
例]在△abc中,∠c=90°
1)若a=8,b=6,则c
2)若 c=20,b=12,则a
3)若a∶b=3∶4,c=10,则ab
师生共析]分析:在△abc中,∠c=90°,所以有关系:a2+b2=c2.在此关系式中,涉及到三个量,利用方程的思想,可“知二求一”.
评注:综合上述解法可以发现,形(即△abc为直角三角形)与数(a2+b2=c2)的统一,所以我们说勾股定理是形与数的结合。
.课时小结。
先由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
1.从特例猜想出勾股定理;
2.用特例检验了勾股定理;
3.简单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应用。
.课后作业。
1.课本p30,习题2.1.
2.到网上或图书室查阅关于勾股定理的资料。
.活动与**。
有一根70 cm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 cm、40 cm、30 cm的木箱中,能放进去吗?
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工程设计方案比较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方可解决,而此题正是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和创新,用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和丰富的空间想像力来解决。我们可注意到木棒虽比木箱的各边都长,按各边的大小放不进去,但木箱是立体图形,可以利用空间的最长长度。
如ac′.
结果:由下图可得,aa′=30 cm,a′b′=50 cm,b′c′=40 cm.△a′b′caa′c′都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a′c′2=a′b′2+b′c′2.在rt△aa′c′中。ac′最长,则ac′2=aa′2+a′b′2+b′c′2=302+402+502=5000>702.
故70 cm的棒能放入长、宽、高分别为50 cm,40 cm,30 cm的大箱中。
六.板书设计。
3.2勾股数教案
主备课人李洪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2.熟记一些勾股数。
3.能对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进行一些综合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通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勇气;体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学问题,理解代数式的概念与意义。2.掌握代数式的读法和写法,弄清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课本82 84页的内容,并回答导学方案第72页 教材导读 部分的问题。二 小组交流你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 练习巩固 1 填空 1 一打...
七年级数学第三章
七年级 上 第三章单元综合测试题。第三章字母表示数测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 2008.10.一 选择题 每小题 分,共30分 南京的气温为 山东的气温比南京低 广州的气温是山东的 倍,则广州的气温为 a 2t 4 b.c.t 8 d.8 2 如果a 2,在数 3a,4a,a2中,最大的数是 a ...
七年级数学第三章
永安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三章测试卷。班级姓名得分。一 耐心填一填 每小题3分,共30分。1 的系数是 2 某校学生总数是m人,其中男生占52 则女生人数为 3 a是的倒数,是最小的质数,则 4 观察下列算式 128 观察后,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223的末位数字是 5 去括号 2a2 3a3 a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