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字君实,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对话(孙权的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一句话),就让人感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让人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身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吕蒙的劝学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以军务繁重来推托,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表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番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
鲁肃是个忠厚长者(他比吕蒙大6岁),看到吕蒙“议论”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这惊异的神情与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关切赞美之情。这篇短文还能给人别的启迪,如成年人下决心也能学习好、长本领及一个人“见往事”(学历史)的重要性等,可谓言简意丰。
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最后通过鲁肃的“大惊”体现吕蒙学习的结果,即才略大进,“非复吴下阿蒙”。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又节省了笔墨。
奉和济川代书三十韵寄诸同舍。
司马光。金马延群俊,芸午聚众书。
杳疑神境绝,深与世尘疏。
气逼烟霄爽,光分日月余。
不材叨误选,故友幸聊居。
云盖森朝骑,天阍谨契鱼。
后先陪贾马,左右揖严徐。
朱阁霜清外,璇题日上初。
词林精采撷,艺囿纵游鱼。
决胜揪枰暝,穷欢绮席舒。
朝错升紫闼,咫尺侍彫舆。
玉壨俄乡思,铜符忽诏除。
彩衣承几枚,华毂照园庐。
四郭柑垂荫,千塍稻散渠。
壶浆迎露冕,铙吹拥高旟。
有德能仁虎,无欺耻怒狙。
道涂繁揖让,犴狱绝沦胥。
滞穗栖场圃,鸣桴静里闾。
贫宁费官烛,饥不茹家蔬。
翁子怀青绶,文园驾赤车。
古今相与校,胜负定何如。
上正开宣室,人方诵子虚。
追锋行人谒,委佩复传胪。
抚已聊睎骥,临民遽起予。
居然耗廪禄,岂不愧簪裾。
鹈翼颜何厚,锥囊意未摅。
因循恋糠籺,汩没老涂淤。
自顾徒为尔,诚非益者欤。
俄承吕公檄,遂策阮生驴。
驿骑传巴徼,诗筒达鲁墟。
琳琅固无价,燕石敢沽诸。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说课稿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一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并积累 但 见 过 涉猎 等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以及 邪 耳 乎 等语气词,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等成语 2.体会孙权 吕蒙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
同步。孙权劝学 习题3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b.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c.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的翻译是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博士 古义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剖析
4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很适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份教案设计就很注重这一点。整个教案由 基础字词句知识积累 整体感悟 深层 体验反思 一线贯穿。而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当主体。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比如,理解课文人物对话的妙处,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