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伤仲永教案

发布 2023-02-27 14:58:28 阅读 8602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能流畅地翻译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2.分析品味课文内容,认识到后天教育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能流畅地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

什么是天才?”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一些古代的“天才”,如元方、谢道韫,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天才——方仲永。本文题为“伤仲永”,对于天才,作者又为何而“伤”呢?

二、走进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a. 老师泛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听读;

b. 学生自由读,提出问题;

c. 分段个人读,师生评议(三个学生展示);

d. 全班齐读。

字音:隶l扳pān 环谒yè 邑yì

称chèn 焉yān 泯mǐn 还:huán

夫:f耶:yé

停顿: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2.文本疏通。

a、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你不能理解的字词,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交流答疑。

b、全班互相答疑: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c、老师带领学生整理本文的重点文言词汇,翻译全文。(疏通一段,读一段。)

d、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老师总结:1).重要词语。

世隶耕( 属于 )

未尝识书具(曾经)

即书诗四句( 写 )

自为其名(题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当作)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引 )(四处拜访 )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

泯然众人矣( 完全消失 )

固众人( 本来 )

2)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作动词)

借旁近与之(形容词作名词,旁近的人,这里指邻居)

日扳仲永还谒于异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同“攀”,牵,引)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代词,此;今为判断动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为文章内容和词语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

5)一词多义。

父利其然也(代词,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日扳仲永还谒于异人(向)

贤于材人远矣(比)

余闻之也久(听说,动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词)

3.感知内容。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伤”是哀伤之意。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为何而“伤”?

明确:作者哀叹方仲永由神童变成了普通人。

四、课堂达标测验。

1.解释重点词语:

未尝识书具(曾经)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即书诗四句(就,立即)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当作)

固众人 (本来)

2、翻译以下句子: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知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方仲永由神童变成了普通人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围绕仲永之“变”,**其“变”的过程和原因,及仲永之“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思读文章,合作**。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哪几个阶段?

仲永之“变”: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

2.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作答;再用自己的话作答。)

外部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赚钱工具。

自身原因: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后天努力。

3.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受之天” —人的天资。

受之人”——人的后天学习和教育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 的关系,指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点拨:借事说理)

三、拓展延伸。

以“由方仲永所想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七年级下5课伤仲永

5课伤仲永。王安石。1 课文中心 通过叙述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为父亲 不使学 而最终 泯然众人 的变化过程,点明才能衰退的原因,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以单纯依靠天赋,必须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 文章结构 总体特征 叙议结合,议论精当 先抑后扬,对比强烈。幼年天资...

七年级下5课伤仲永

d 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8 方仲永为什么 泯然众人矣 3分 十二三岁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9 解释下列多义词 6分 自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书 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然 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10 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3...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b 对文中的 之 于 进行归类。之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 这事。指仲永父 不使学 环谒于邑人 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 被,介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