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 2023-02-15 04:32:28 阅读 2776

17.弯弯的月亮。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教学目标】1.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 知道月球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3.能利用有限的材料做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4.能参与观察月相的长期科学**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每天按一定时间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剪刀、卡片纸。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图、代表月亮的皮球每组一个、电灯、多**。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歌曲《弯弯的月亮》,板书课题。

2.对于月亮我们都很熟悉,谁能说一说月球除了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3.关于月亮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4.谈话: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但我们却能看到明亮的月光;月球是一个坚硬的球体,但我们却能看到它的圆缺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的原因和月球的运动。

二、小组学习,自主**。

1. 认识月相

1)同学们肯定也看过月亮吧,那么你所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形状呢?同学们不妨来画一画吧!

2)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看到的并画下来的月亮。

3)教师出示月相**。看着这些月相图,让同学们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4)师讲解什么叫月相?(在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是沿着弧线自西向东移动的;从月初到月底,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沿着弧线自西向东移动的,月亮有缺到圆,又由圆到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5)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画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6)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你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7)汇报交流,**月相变化**。

8)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2、**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1)教师讲述: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宇宙中月相的形成原因,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做模拟实验来研究月相的形成原因,如何做模拟实验呢?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达成共识,并模拟实验过程:

出示: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教师强调做此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实验应该在一个相对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明确三个天体的所指;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即逆时针旋转;准确描述所看到的月相;每个小组都要做一下此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教师及时跟进指导提出注意事项。

1.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

讨论:请仔细观察,为什么会全是黑的呢?

2. 总结: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黑的,因为此时“太阳”照不到“月球”这面。

预设2:发现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

1.如果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会有怎样变化出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发表意见。

2.请一组再来实验一下,验证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光明的。

预设3:学生发现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

1. 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会有怎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

3.学生汇报交流发现。

4.教师小结。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现在大家都明白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并解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

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动着月球绕太阳转。

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3. 月相的规律比较复杂,为了使同学们更快记忆,教师可出示一篇顺口溜: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在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月相规律不仅跟日期有关,而且它的东升西落也很有规律。

课件演示]月亮在上弦月、下弦月时东升西落的大致时间即夜间观察的方位。

小结] 月相变化规律:

1、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月面朝西)。

2、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月面朝东)。

师: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学生根据自己画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2.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的知识来破案呢!

课件出示:我来当警探。

这个月初一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问了最有嫌疑的两个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来帮助公安人员判断一下,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教师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后,再交流。)

3.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生交流,可从多方面,如知识、能力、情感等。)

4.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早晨上学前的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5.(出示日食月食**)在地球带着月球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日食和月食。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材料,研究一下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交流。

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

弯弯的月亮》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一课。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在学生交流观察一个月月相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发生的月相变化,从而知道月相成因。

本课教学的主要流程是学生**月相的成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模拟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让学生探知。

学生实验好后,在黑板上作必要的板书,利用这样一张月相图,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得到月相的变化规律。1、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2、上半月月亮的西半面亮。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这样一个模拟实验也能达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更符合课堂教学,更符合现在学生的实际。

在学生总结出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后,我及时补充月相变化规律歌谣,此处虽然显得机械且浪费时间,但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记住歌谣,对他们今后继续观察月相有很大的帮助,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这课内容过于抽象,在模拟实验之前,教师就提出了月相变化。“月相为什么会变化呢?

”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猜想之后再去进行实验验证,会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使用建议。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但求实用,能够简单科学的验证出月相的成因即可。

3、需破解的问题。由于实地观测月相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寻找月相的规律就增加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多**实现连续的变化,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 弯弯的月亮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 能针对月相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结合生活经验对月相成因提出猜想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初步学会利用模型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参与月相中长期科学 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公转的特点 了解月相在一...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17.弯弯的月亮。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教学目标 1.能从 是什么 怎么样 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2.知道月球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3.能利用有限的材料做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4.能参与观察月相的长期科学 活动 愿意合作与...

青岛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弯弯的月亮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 表现自然现象。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