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
一. 土一样的维吾尔。
1.文章第1段中“来新疆的人没有一个不想看看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这句话中加点字的作用是什么?答:“真正意义”强调了人们对维吾尔族的真正生活非常好奇。
2.文章第2段中“民间流行一种说法:真正的维吾尔在南疆,南疆的维吾尔在喀什与和田。”作者为什么不写喀什而写和田的维吾尔?
答:因为喀什有维吾尔的城市,和田有维吾尔的乡村,若要看看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浑身披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则是原装的“西域货”,所以只写和田的维吾尔。
3.文章第2段中“浑身披满塔克拉玛干大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这句话中加点字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句话中的“披”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和田维吾尔人民的生活环境的艰苦。
4.文章第2段中“和田维吾尔人给人展示的无疑是原装的‘西域货’。”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有什么意思?②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答:①“西域货”的意思是和田的维吾尔是真正的维吾尔,保持了原有的文化。
②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和田维吾尔是真正的维吾尔,保持了原有的文化。
5.文章第3段中“那个没电的夜晚,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宿舍的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涛。”①这句话中加点字的作用是什么?②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答:①这句话中的“撕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尘暴的来势之猛烈,与下文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迎风引吭,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
②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尘暴的来势之猛。
6.文章第3段中“车上一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①这句话中加点字的原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描写一个汉子引吭高歌的图景,给你怎样的感受?答:①这句话中的“嘶”原意是“大声叫”,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
②这幅图景表现了汉子勇敢而直率,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沙漠土地的崇拜,充分表现出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
7.文章第3段中“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有什么意思?答:
“新大陆”的意思是令人觉得新奇,不可思议的事情。
8.文章第4段中“男人的花帽女人的纱巾便成了长年摘不下的‘防尘装’。”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和田的沙尘大,和田的人民生活环境艰苦。
9.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答:文中列举了①维吾尔人的烤肉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②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从古堡似的馕坑里烧制而出;③沙土灰里烧“库乃其”;④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10.文章第6段中“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创意画。”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的生活习惯,反映了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大漠、崇拜土地、眷恋沙土”的特点。
11.这一部分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品质?答:这一部分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大漠,崇拜土地,眷恋沙土,以及豪气、乐观的品质。
12.文章第4段中描写了和田人吃够了沙尘飞扬的苦,请你想一办法,来减轻和田人的辛劳。答:可以植树造林、建造特制的防沙尘交通工具、房屋等。
二. 花一样的维吾尔。
1.文章第8段中“和田维吾尔在沙漠环境里尤为爱美。”这句话中加点字的原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尤”与句中“沙漠”一词形成对比,突出爱美之心的强烈。
2.文章第8段中为什么说爱花是他们的“天性”?答: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3.文章第8段中“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亮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①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句子中划线词语引用的是维吾尔族语言,你认为好吗?说说你的理由。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①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和田维吾尔人爱花、爱美的特点。把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 比喻成亮艳的彩云,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绣花手帕上的花的颜色鲜亮,色彩明艳。
②好,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③“美不胜收”是指维吾尔人绣的“花”太多,太美,一时间看不过来。
4.文中描绘了哪几种盛开在和田的花?答:沙漠里的鲜花;各种图案上的花;如花的美酒、美玉、丝绸、地毯;像花一样美的维吾尔姑娘。
5.文章第11段写“我”的妻子跳舞一事是否多余?为什么?答:不多余,因为这样写更能突出和田维吾尔人热情、友善的个性。
6.花一样的维吾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表现在三个方面:
到处都有花,在许多物品上营造出的鲜花般的幽香和情调有花一样的美玉、丝绸等;维吾尔姑娘有花一样的容貌和花一般的名字;维吾尔姑娘的名字中还有激励、自信的意味。
7.从文中找到总起的句子:和田维吾尔人在沙漠环境里尤为爱美。爱花从来就是他们的天性。
三.谜一样的维吾尔。
1.文章第13段中“迷人的维吾尔姑娘对外人永远是团难解的谜。”这句话中加点字的作用是什么?答:“永远”从时间上突出维吾尔姑娘迷人得让人难以捉摸。
四.歌一样的维吾尔。
1.文章中引用了一些谚语和民歌,如:第4段中的谚语:“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
”第17段中的民歌:“《达坂城》中的一段歌词。”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
答:谚语和民歌的引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域和民族的风情,表现了和田维吾尔人的艰苦生活和乐观性格。
2.文章第19段中“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句话中加点字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不可缺少突出歌舞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维吾尔人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3.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理解。答: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质;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4.文章用小标题的形式好不好?谈谈你的感受。答:
好。①这样写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②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北京的胡同》
1.文章第1段中“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延伸它幽长的影子。”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答:“延伸”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北京胡同的“幽长”,间接写出了北京胡同的多。
2.文章第2段中“记得贾岛在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唐代诗人王维也曾独自流落他乡,长作异地之客,感同身受,写下了异乡思亲的家喻户晓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文章第2段中“城与城,是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答:因为每一个城市的建筑、环境都不一样,从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也不一样。
4.文章第3段中“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这句话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引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胡同的狭窄,历史悠久,充满沧桑,宁静从容,有着大气和宽容的特质。
5.文章第3段中“有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其中“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能否改为“慢慢地从胡同里走过”?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慢慢地只能表现速度,而细细地描写十分独特,突出老人走得慢,仿佛不仅是在做生意,还在欣赏胡同的风景,体味生活的滋味,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和从容的心境。
6.细读文章第1~3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是什么?答:北京胡同的特点是:多、窄、静、悠久。
7.文章第5段中“小院里的人们喧喧闹闹又扎扎实实地过日子。”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答:“喧喧闹闹”和“扎扎实实”写出了小院里的人们生活很有热情,也很实在。
8.文中作者除了写北京的胡同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答:还描写了家乡的小巷。
9.文章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但作者却用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家乡的小巷,请问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为什么?答:
不是。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北京胡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却用第4节和第5节两段文字写“那座同北京一样古旧的”家乡小巷,写小巷里的景,小巷里的人,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首先,写家乡小巷的风土人情,丰富了北京胡同的内涵,间接表达了对北京胡同的感受;其次,写“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
10.在文章中“北京胡同”与我“家乡小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答:它们都历史悠久、生活氛围相同,给作者的感受相似。
相同之处:①都是古城,而且都有苍凉的历史;②都有槐树、柳树;③都有挂着随季节变换的衣裳。不同之处:
北京胡同①窄窄的;②推车的老人小推车里是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③孩子们在胡同里跑过。家乡小巷①长长的;②推车的老太太卖冰棒、糖果;③小姑娘在槐树下跳皮筋。
11.文章第6段中“我从小巷里的学校、小巷里的家走出来,穿梭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答:
“走出来”、“穿梭”以具体写抽象,写出作者离开家乡的小巷,到城市里谋求生存与发展。“尘埃气息的旧事”是指下课铃响后,孩子们涌到推车的老太太处买糖果,小姑娘积糖纸换自己没有的图样儿和折小人儿。小院里的人们喧喧闹闹又扎扎实实地过日子,槐树下唱着童谣跳皮筋的小姑娘。
12.文章第6段中“生活于现代的都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为什么要这样说?答:因为都市的生活让作者越来越感觉人情的淡薄,感觉少了快乐和温情,所以很思念从前的小巷生活。
13.文章第7段中“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寂静的胡同变得热闹。”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答:“涌”字写出了铃声之多,突出人之多,写出了胡同此时的生机。
14.文章描写北京胡同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是: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寂静的胡同变得热闹。随后是家家户户炒菜做饭的响动。
香气开始在空气里散开。等到夜色初升,树下就多了聊天的人。
15.文章第8段说作者没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过,为什么他能将“北京胡同”描写得如此生动呢?答:那是因为作者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和北京的胡同特点非常相似,北京胡同所代表的文化的深刻的内涵——“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是我生长的家庭和城市曾经给予过我的,是我所熟知的。
是指“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这也就是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种文化已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浸润到都市人的生活中,不会因为胡同的逐渐消失和现代化都市生活的迅速发展而改变。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终试卷分析
4 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内容分为两个板块 毕业赠言和自由作文。在内容上不做过多限制,使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有话可说,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既切合单元作文练习又注意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总体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二 答题情况分析。从整体上看...
六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试卷
2005 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调研测试。姓名得分 一 直接写出得数 0.5 20 二 填空题。22 升70毫升升时分。2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1。3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我还可以知道 4 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是这根铁丝长的,是米...
六年级阅读第2周
快乐星期一。名言拾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文心雕龙 译文 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 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古文赏读。赵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