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谈

发布 2023-02-09 17:16:28 阅读 1194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谈。

一、着眼全篇,区分详略主次。

在初读课文、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共分几部分?哪部分写得最详细?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全文共分三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写得最详细。因为文章题目是卢沟桥的狮子,以写物为主,所以介绍狮子特点的部分理应是全文重点。学生明白这层关系后,教师再追问:

那么你们说,我们学习本文,应重点学哪一部分?(答:重点段。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花最少的功夫,完成。

一、三两部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读课文,说一说: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

小结: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会把主要部分写得很详细,而次要部分就简略些,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现在,让我们到第二部分去看看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把它写好的?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写作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切入段落,摸清构句方法。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4.由此可见,这一段作者写狮子,先( )写,后( )写,再( )写。

5.能给中间的这部分分层吗?看看在这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出示习题:在具体叙述时,又先写( )再写( )

小结: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作,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板书:条理清。

三、品读词句学习观察表达。

第二段要重点讲解的是要让学生仿写的部分,除了要字求其义、句求其旨外,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观察狮子,并把他看到的狮子写下来的。具体操作如下:议一议。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大小不一的?(大的几十厘米,小的几厘米,甚至也看不清列举数据,作对比。)

2)读读具体写神态各异的句子,看看作者用有的共写了几类、几种样子的狮子?

3)作者为什么既要写到大狮子,又要写到小狮子?(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有大有小,大的威武,小的淘气。)

4)好像朝着远方长吼,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这些是比喻句吗?(不是。这是作者根据石狮的样子想象出来的。)

5)小结: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儿写得最有趣。由此可知,看图作文也好,写物作文也好,我们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黑白的写成彩色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别学一学这样的形态。也可以指名上台表演。

一演胜千言,在表演中学文,在表演中读文,在表演中记文,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你是从**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那么还会有哪些形态呢?

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样一提醒,学生兴趣盎然,立刻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要求。

学生从自己及同学的表演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两种狮子,把它的大小及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一安排,把课堂的所读、所演全部融入到所写之中,完成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任务。整堂课凭借了课文这一教学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与讲与练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除了读懂课文,更练习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方法(叶圣陶)。

语文 卢沟桥的狮子四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卢沟桥的狮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16个生字词。2 结合,理解课文内容,能用 有的。好像。练习说话。3 学会欣赏生动优美的句子。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三段。重点 难点。1 了解卢沟桥的狮子有那些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 欣赏优美...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设计。一 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设计与评析。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二 析疑定向,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