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 四 角的认识

发布 2023-02-07 06:22:28 阅读 1295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折角、分类,使学生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得意义。

2.能力目标 : 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做游戏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并掌握角的分类。

教学难点用分类的方法,掌握各种角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电脑课件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有许多挖掘机的工地。引导学生发现铲斗臂形成的角,动手折角。 关于角的知识你都有哪些了解?

你们对角的知识了解的这么多,能不能用手里的圆折一个角? 听清要求:①请你尽量和周围的同学折的不一样。

②谁折好了就放在前面的展示栏里。 ③往前放时,看到有和你一样的角,就不能往前放了。

(二)**新知

刚才我看同学们折的角都不错,展示栏里也有不少角,这么多角贴在这儿,有什么感觉吗?

那我们怎么贴,更合理,看的更清楚?

谁愿意到前边来给这些角分类?

你为什么这么分?

我们还可以到书上去找一找答案。

这么多类角,我们还是一类一类的研究吧?

你们说我们先来研究哪中角?

谁愿意到为大家介绍一种角?

你有问题问大家吗?

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直角、锐角、钝角应解决的问题:

1 哪一类是直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直角。

2 哪一类是锐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锐角。

③哪一类是钝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钝角。

平角、周角应解决的问题:

1. 你能用活动角演示平角和周角吗?

2. 用肢体语言表示角你用动作表示: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3. 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做个活动角。

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四次动手完成的。

第一次, 动手折不同的角。

第二次, 动手给这些角分类。

第三次, 用活动角动手摆各种角。

第四次, 动手做活动角。

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自己**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能力。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底和高。

2、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3、在学习中能主动的联系生活中的三角形的形状的物体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养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用具。多**课件,小棒,三角形纸板,三角形框架等。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定义。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学过程。一、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入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框架,看是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老师想请连个力气差不多的同学来拉一拉这两个框架。

生面向同学开始压拉框架。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框架不变形,长方形框架变形了。

生:三角形的承受力大,结实。长方形不结实。

师:说的真好。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叫做不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三角形,说说在**见过三角形?

生:三角形的红领巾。

生:三角形的屋顶。

生:三角形的小旗。

师:哦,这么多的三角形,生活中真是处处有数学。

师:我这里也有三角形的应用,请看。

多**出示自行车架和电线杆架,并让其中的三角形闪烁。

师:这些部位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为什么不做成其他形状?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做成三角形的。像四边形就太容易变形了,不结实。

师:看起来,三角形真的很有用啊。那我们仔细研究研究它好吗?

板书:认识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多**演示:实物隐去,显示三角形图形。并随着学生的回答显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仔细观察,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生:三条边。

生:三个顶点。

生:三个角。

板书:三条边。

三个顶点。三个角。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三大特征,是我们辨认三角形的根据。现在我们就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三、**三角形的定义。

师:独立摆。

学生独立摆,老师巡视。

师:老师手中也有三根小棒,你怎么说我怎么做,咱们共同摆出一个三角形。

使用展示台。学生说老师做,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出三根小棒首尾相连,体会“围”字的含义。

先摆一根小棒,摆第二根小棒时,让学生说准小棒的位置,小棒的一端必须和第一根小棒的一个端点连接。摆第三根小棒的时候,必须和第一根小棒的一端和第二根小棒的一端相连接。

师:哦,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

师:如果从摆三角形的角度看呢?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根小棒首尾连接而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你说的已经很好了。我们是用三根小棒摆的,在三角形中,这三根小棒做的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的实质是线段。谁再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最后师生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这个“围”字用的实在是太恰当了,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围,让我认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

生:围,让我知道这三个线段是端点相连。

师:那你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多**呈现:三根线段没有闭合。

生:不是,因为这三根线段没有围起来。

四、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多**呈现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底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的不错。老师这里有两个三角形,它们这样站着,比一比谁高?

师:b三角形高。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1:因为b三角形的顶点高。

生2: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大。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的高有不同的理解,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多**呈现:一个三角形上画出不同的线段。

师:你认为哪个是三角形的高?

生:我认为从顶点出发的垂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因为其他的线都有点斜,斜的度数不确定,只有垂直的才是唯一的。

师: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这个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现在请拿出我们做好的三角形纸片,请你折一折,这出它的高来。

学生折。请学生展示。

师:再请你从改顶点出发,再向对边折其他的线段。比较一下,高有什么特点。

师生小结:三角形的高师垂线段的长度,在所有顶点到边的线段中,高最短。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判断。找出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2、课堂活动第二题:独自做在书上,让学生说明如何画钝角三角形。

3课堂活动第三题:独立做,特别强调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

六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个数学探索活动,让学生探索得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课前准备:让四人小组准备好四根小棒,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6厘米、9厘米。

2、复习引入:

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问题2:猜测,是不是任意长度的3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猜测:可以,不可以。老师不评价。)

让我们展开想像,老师手里有一个长100米的小棒,你们手里的都是1毫米的小棒,拿你们的两个和老师这么长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你怎么想的?

师:咱们再让事实说话,咱们做个实验研究。

3、初次探索。

问题3:假设任意小棒都可以摆三角形,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棒,任意取三根,想可以摆出几个三角形?填入**里。

问题4:现在让我们摆一摆,看能否摆出三角形。把结果填入**里。学生小组合作。

全班汇报。

4、再次探索。

问题5:仔细思考,为什么摆不出三角形3?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生:因为3 6=9,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

师:3 6=9,表现在摆的过程中是个什么情景?

生:是两根短的小棒加起来和最长的小棒一样长,无法摆出三角形。

师:大家再试一次看是否是这样的。

问题6:为什么三角形2也摆不出?再摆一摆,想一想。

生:因为3 4=7<9,所以摆不出三角形。

生:最短的两根小棒加起来也比最长的两根小棒短,怎么摆成三角形呢。

5、三次探索。

师:那你推测一下,什么样的小棒才可能摆出三角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生:一定要有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师:大家的看法呢?

师:好,三角形1和三角形4都能摆出来,看它们是否符合我们的猜想,一定有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下表。

师:符合我们刚才的想法吗?

很多学生赞成。有的学生有疑问。

生:老师,必须是这两根小棒的长度大于那一根吗?不能换吗?

问题7:请看,如果我们刚才的想法是正确的,你有办法解释这种现象吗?

师:讨论讨论,我们的说法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角的认识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 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 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 教材 教学分析。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 教学反思。在 角的认识 这节课中让学生在观察 操作 交流 反馈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经历 体验 探索 这一过程目标。现代数学教学应致力于注意学生的 过程,注意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投入丰富多彩 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在此片段中,当学生对实物成功地进行分类后,一般的教师都会抓住这一机会,从实物中抽取出角来,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转化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