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教学。
刚讲完第一自然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我不由地想起一首歌《黄河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想起这首歌,在此时唱给同学们听,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象地感知黄河的磅礴气势,将同学们带入黄河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
于是,我面对全班学生唱起了《黄河颂》。歌刚唱完,我发现同学们眼睛折射出的是热情洋溢、圆睁发亮、带着笑颜的眼神那一刻,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歌已唱完。但同学们分明沉浸在那歌声的旋律里。
那眼神也分明告诉我,同学们情感掀起了波澜,颗颗童心被这首一曲《黄河颂》心情激荡,发自肺腑的声音荡气回肠: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以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
他专心致志的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客人的神情,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此时的我,也被这首歌点燃了激情。随着课文内容的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凭借作者散文家袁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一幅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上下颠簸,破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生动画面。
一节课,很快就上完了。当下课钟声响起的时候,同学们脸上呈现出意犹未尽的表情,似乎还想着那万马奔腾,令人胆寒的黄河,似乎还想着如在河水湍急的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似乎还想着那勇敢、智慧、镇定、机敏的艄公。
课后,我在思考:是一曲《黄河颂》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吗?是一个被这首歌点燃了激情后的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吗?
是一个有激情的教师用她激情的语言穿透了学生的心灵吗?是一个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将课文内容慢慢地融入学生的血脉?这是否可以说,以教师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呢?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激情感染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
的确,一个人需要激情,一个教师尤其需要激情。
是的,学生需要教师点燃激情,激发激情。这种激情和力量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教师自身永不被磨损的活力,来自对职业的忠诚,来自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世上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比传送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更有价值的呢?一个能够向对方传送生命的气息的人,首先他自身应该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我想:
一个教师,首先是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其次,每一节自始自终举手投足都散发活力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名有激情的教师。然而对于我一位教学日子为时不多的我来说,要想守护这份激情,并非易事。我无时不担心自己的激情被岁月磨蚀。
但无论怎样,我应尽心守护那份激情,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上庄稼,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地绽出绿色。
这就是我的追求,每天,每节课的追求:每天,每节课将微笑传递给那一颗颗躁动的、渴望的心灵。学生同样以微笑接纳我这年过半百的老师,仿佛走进一处色彩斑澜的花园。
他们在敞开心扉,一条条。
手臂迫不及待地举起:老师,老师,我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这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水与乳的交融。这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我希望自己在离开讲台的那一天,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虽然老了,但您是一位有激情的老师!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 黄河的主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悟艄公战胜惊涛骇浪的英勇无畏和高超的技艺。2 由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内化为自我要求。3 学生有看得见的进步。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 渲染黄河气势营造活动环境。1 同学们,上节课有的同学说想看看黄河是什么样子...
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 黄河的主人 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 黄河的主人 这是一篇散文,赞扬了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 黄河的主人 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第一小节 第四小节 写初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四年级语文《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 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