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29 14:49:28 阅读 7090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教材分析:教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热性能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在本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哪些材料能传递热以及传递的方式。第二个实验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并用实验记录单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拓展活动中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其他关于热传导的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欲望更为以后研究气体与液体的传热性能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杯子变热了、锅把变热了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对于热是怎么传递的也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学生可以借助简单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发现热传递的方式。

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固体热传导的特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而且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热传导的过程及不同材料传热能力不同,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过程”的猜想。

教学准备:教师:玻璃杯、纸杯、铝杯、塑料杯。

制作的本课课程资料。

评价设计:1.热可以沿着物体,从( )的部分传到()的地方,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 )

2.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呢?

3.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 )

金属都是热的( )瓷、纸、玻璃、木头、皮革等都是热的( )

4.锅把为什么是塑料的?

5. 保温杯为什么能保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个瓷杯:如果在杯子里倒上热水,杯子会有什么变化?

生猜测:杯子变热了(师板书课题)

杯子倒入热水后,学生摸杯子并说出杯子的变化,并提出问题。(师在课题后板书问号)

二.活动推进,自主**。

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

生:是水的热量传到了杯子上。

师:是怎样传到杯子上的呢?直接传到了杯子的外壁吗?

生:先传到杯子的内壁,又传到杯子的外壁……

师:这只是我们源于生活经验的猜测,水是不是这样传热的呢?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到传热的过程呢?看来要证实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帮助我们。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师出示材料,并介绍: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来想办法让大家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吗?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补充并完善。

猜测实验结果。

师:要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你认为我们要做什么准备或注意什么?

生提出注意安全,师补充。

引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生介绍方法(师出示主要步骤)

师出示实验提示。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小组领材料动手操作。

三、点拨互动,建构结论。

1、汇报实验结果,师出示课件展示热从铜棒一端传到另一端的过程。

师:如果用酒精灯加热一块圆形铁片的中心,你认为热会怎样传递呢?

学生猜测。**实验**,并总结:热从铁片的中心向四周传递。

2、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师:不管是铜棒的一端还是铁片的中心,在酒精灯的加热下,都是物体热的部分,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回答,师引出“热传导”。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师:利用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你能解释杯子是怎么变热的吗?

生:水的热先传递到杯子的内壁,又传递到杯子的外壁,我们摸杯子时,就感觉到杯子变热了。

2、拓展延伸。

1)新的认识引发新的问题。

师出示不同材料的杯子(纸的、铝的、玻璃的、塑料的):热可以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现在我在几个杯子里倒入热水,会怎么样?

生:杯子会变热。

师:那你觉得它们变热的速度会一样吗?

学生猜测,倒上热水,学生上前验证,并汇报结果。

生对于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不一样热呢?

并加以猜测:材料不同,传热的能力不同。

2)利用材料再次验证。

师出示材料,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补充。

师出示实验提示。

分组动手实验,汇报现象并得出结论: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不同。

师引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课件出示最不容易传热的几种材料)

引出:羽毛、棉花最不容易传热,为什么我们穿着还觉得很暖和呢?

其他同学解释。

3)利用所学,解释生活。

师出示**,学生解释物品各部分选择不同材料的理由,并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4)分组利用笔记本电脑,在课程中选择喜欢的资料进行了解,并分享收获。

3.课外延伸:设计不烫手的杯子。

板书设计。杯子变热了。

铜棒:从热的一端传到另一端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

热的传递铁片:从加热的中心传向四周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热传导。

热的良导体。

不同材料传热能力不同。

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反思。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

二是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在设计“热传导实验”的环节,之前的引导不够,导致孩子想的方法不够完善,尽管在交流中已经有所补充或提示,但还是影响了实验的过程,致使在实验**现了意料之外的一些情况:有的酒精灯离火柴棒太近把火柴棒点燃了……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也提醒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

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资源链接:实验设计:

热传导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带洞的铜棒、凡士林、酒精灯、一端削扁的小木棒(蘸取凡士林)、火柴。

实验过程。1) 将铜棒固定在铁架台上,蘸取凡士林涂在铜棒的小洞中,把火柴棒依次粘在每个小洞中。

2) 在铜棒的另一端下方点燃酒精灯,调整铜棒的高度,用酒精等外焰加热。

3) 观察火柴棒下落的顺序。

注意事项:1)注意正确、安全使用酒精灯,用过的火柴棒放入小废物盒。

2)防烫伤,加热过的铜棒千万不要用手去碰!

3)注意观察火柴棒下落的顺序,并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4)小组要团结协作,快速、有序、安静的完成实验,并及时整理好材料,放回原处。

实验现象:火柴棒按离酒精灯火焰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下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不同实验:

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塑料棒、木棒、铝棒、吸管。

实验过程:1) 将四根小棒同时插入热水中。

2) 2分钟后,摸一下四根小棒的同一高度的位置,感受冷热程度。

注意事项:1)把实验材料同时放入烧杯中。

2)倒入热水后不准将它们拿出。

3)要同时摸它们的同一高度,看哪个热得快。

实验现象:铝棒最热,木棒最不热,塑料棒和吸管居中。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不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杯子变热了 是青岛版小学 科学 五年制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热与我们的生活 单元的第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固体热传导的特点 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固体热传导的特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

四年级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 1 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 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18杯子变热了。教材 六年制 四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董保华。单位 聊城市高唐县固河联校。教学目标 一 过程与方法。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二 知识与技能。1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三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