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发布 2023-01-11 01:22:28 阅读 8249

长春市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吴龙山。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分别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相衔接,是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为有效指导和规范全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2000部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参照201 2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网上正式公布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相关内容,遵循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下发的《吉林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我市教学实际,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望大家认真贯彻执行。

一、学科教学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

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

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科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一)教学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整体上,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曰标,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教要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巾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三)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应必备的基本素养。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机会,使其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多维度目标的主动建构。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

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具体教学目标。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

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

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屯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

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

信息技术。(六)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共七个模块,其中模块七为拓展模块。具体模。

块内容如下: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模块二:计算机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

1)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

2)信息的数字化。

3)常用进制及进制转换。

4)信息安全。

模块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交流。

])嘲络基础知识。

2)信息获取与共享。

3)信息交流。

模块四:信息加工与表达。

1)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

2)制作演示文稿。

3)**处理。

4)动画制作。

5)声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6)**信息加工初步。

模块五:算法与程序设计。

1)算法。2)v13程序设计初步。

模块六:**设计与评价。

1)**的基本结构。

2)**的策划与设计。

3)**评价。

模块七: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1)机器人简介。

(2)机器人常用传感器。

(3)机器人制作方法。

根据《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段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总课时不少于68课时。

七)教学要求。

1、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中要根据初巾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来规划好初巾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以信息素养提升为核心日标。

提升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把软件操作看成是实现工作过程的基本方法,通过完成工作,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所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3.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要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目标,研究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从学校设备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步骤要恰当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逻辑规律。方法要灵活多样;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性格、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情况。教学没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以及感知的规律。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j、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受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没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合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指导,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应设计出使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评价方法。教学设计是非线性的过程,可依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创作与调整。提倡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变通的教学处理。

二)教学过程。

1.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

3、教学中注意应用“任务驱动”的思想和方法。

4.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

5.重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进行评价。

(三)作业要求。

选择恰当的作业内容,起到既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义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

1.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多选择与学科学习相关的主题任务。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4.作业布置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四)教学反思。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积极开展教学反思。通过课后的反思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质量。教学反思的核心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是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

1.教学过程是否顺利、协调地进行?

2.教学过程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3.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分析的典型事件?

信息技术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1节计算机系统简介。教学目标 了解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系统特点。教学难点 基本概念。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1.计算机系统 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硬件系统 计算机物理实体。eg 机箱内部各部件 显示器 鼠标 键盘 打印机等。3.软件系统 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4.系统软件 指操作...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节数据处理和电子 软件 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据信息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2 熟悉excel窗口组成。3 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 单元格的概念。4 掌握建立 保存和关闭excel文件的操作。5 掌握对工作表和单元格的各项操作。教材分析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工作中均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数据处理和电子 软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excel的启动 退出熟悉电子 的功能 特点及应用,掌握excel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学会区分工作表和工作簿,了解工具菜单自定义与选项命令。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 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