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人类进步的看法,学习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2、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把握本文的结构的新颖别致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予以突破。
4、辩证地看待“懒惰”为本文的难点,以课外延伸为主要方式予以引导,以讨论、分析为突破点。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并且讲述的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文中的事列生动有趣,很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和学生的感情达成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本文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与前几篇文章有所不同,这给学生在理解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中让学生品味一下文章的风格、语言的表达、中记论点的确定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与中国的议论有何不同。
教学理念。1、 倡导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 让学生明确议**的论点的提出的位置,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概括本文的论点。了解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了解论据的类型和对论据的要求,3、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有那些懒惰中蕴涵智慧的事例。
教学过程。1、导入:
平时在家帮你们的爸妈干过农活的同学请举手。
都干过些什么活?
现在,如果要你帮爸妈把红薯从山上背下来,用小背笼背要10次才能背完,如果用大背笼背呢,只要5次,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去背?
想不想听我对你的评价?
你是个懒惰者!(大声,停一下)
但你很优秀!我很欣赏你!
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
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明确:逆向思维。
对,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倒过来想。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得出来的见解和认识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逆向思维,我们后面还要作具体研究。下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一文,看看他怎样对懒惰和懒惰者作出自己的诠释。
有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好,我们说,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要有作者的观点、看法,那么本文是写作者对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呢?(懒惰者)。
好,请同学们在第一自然段中把作者对懒惰者的见解和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是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点出全文论点)
把这评价性的文字进行归结、看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论点?
即: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中的分号,以及第六段中首句,特别是其中的“也同样”三个字,听课文录音一遍,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
明确(1——5段对应的是论点分号之后的的那句话;而6——7段则论证了论点中分号前的部分。据此,可将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教师:第一部分(1-5段):侧重论证没有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证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二部分段):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即论证论点“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个人名,一个是——“露西”,一个是——“汉弗莱。波特”,还有一个是——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请问这两个名字都是真实姓名吗?
明确:“露西”并不是具体的真实人名,她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换成玛丽或者苏珊等任意一个名字,但少年波特和弗兰克、b、吉尔布莱斯则是具体人物。可见,作者在1——3段中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普遍现象。
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
第二层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板书)
教师:全班齐读第一层,看看作者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时,举了几个事例?
学生:举了“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 小姑娘被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以后,其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用不着经过几番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点碗,多往返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结果,她长大了,总是忙碌的一副倦容。
教师:这个事例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论证的?
明确:反面论证。
教师:那么,这个事例是属于什么劳动?
明确:(板书: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反面))
教师:第一自然段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那么第二自然段又举了一个什么劳动的例子?
学生:第二自然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板书)
教师:第二自然段举的例子与第一自然段举的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第一自然段是从反面举例,而第二自然段是从正反面举例。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属于对比论证。
教师:作者先从反面上讲当只需走一两步时,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正是因为勤劳的人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所以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
教师:从正面作者又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
学生:作者从正面举了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体现在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多走半步路。
教师:他们是真正的偷懒吗?
学生:不是,他们这样做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少做许多无用功。所以他们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那些勤快的人会怎么做呢?
学生: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
教师:这样做,客人满意吗?
学生:不满意?
教师: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因为当咖啡送到客人面前的时候,“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板书:(正反面)
教师:“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含义。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中心,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学生:作者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发明了水桶、铺设管道、发明水泵和水车、掏空树干做成船。
教师:作者举这几个例子有何意义?
学生:说明懒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懒汉激励发明”
教师:在文章中是怎样具体叙述的?
学生:“发明了水桶”是这样叙述的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
教师:由于他们想偷懒,想把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所以发明了水桶,。但是如果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时,他们会怎样呢?
学生:他们会修建管道,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
教师:但是当遇到翻山越岭时,他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
学生:他们便发明了发明水泵和水车。
教师:那么船又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学生:当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教师:这段又是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板书举社会发展中的例子(正面))
教师:第一层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三个例子可以交换顺序吗?
学生:不可以 ,因为他们是按照由家务劳动到职业劳动再到社会发展的顺序排列的,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由此说服力慢慢递增。
教师:第一层是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第二层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一层又举了那些事例呢?
学生:举了少年波特发明阀门(阀门发明)和吉尔布莱思的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两个事例。
板书: 举阀门发明的例子举动机研究的例子)
教师: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纯粹是由于他自己“偷懒”的缘故造成的。文章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
学生:先讲一百多年前的汉弗莱波特,被人家雇来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
教师:他这样做的本意是什么?
学生:他这样就可以脱身走掉,去玩个痛快。
教师:正是因为他的偷懒的想法、做法,不但自己可以去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经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学生:举了吉尔布莱思研究证明最优秀的工人都是懒汉(动机研究)。
教师: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他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
教师: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那具体到学什么呢?
学生:学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因为他知道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
教师:怎样理解“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者句话的含义?
学生:这句话由普通人的懒惰到领导的懒惰,充分说明了懒惰中孕育智慧,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第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社会普遍现象和个别典型事例,摆出大量的事实,并以对比论证,充分证明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2《懒惰的智慧》重点语段阅读语文版
2019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2 懒惰的智慧 重点语段阅读语文。版。据说,一百年前,有个叫汉弗莱 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着它们自动开关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2懒惰的智慧教案
12懒惰的智慧。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 讨厌吃苦受累的 懒惰 情绪,激励了发明 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 懒汉 促进了人类进步。进而提出全文的论点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2.重点突破。本文的举例论证有什么特色?提示 1 文章开始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12《桥之美》同步练习
一 基础部分。1.给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2.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在大慨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b.彻底催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c.即使碰不见晓风惨月,也令画家消魂。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