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一、 虚词“之”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代词 a、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她)们”
a或置酒而招之。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曰。
d走送之。e乃记之而去。
f名之者谁。
b、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
a弗怠之。b心乐之。
c乃记之而去。
2、助词。a、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虽有千里之能。
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f益慕圣贤之道。
g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h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i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j此则前人之述备矣。
k岳阳楼之大观也。
l览物之情。
m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n山之僧智仙也。
o山间之朝暮也。
p醉翁之意不在酒,q山间之四时也。
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s宴酣之乐。
t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u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
v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w余之游将自此始。
b、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a当余之从师也。
b无鲜肥滋味之享。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满井之游也。
e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f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
a久之,目似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用于倒装句中。
a马之千里者。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有其君。
c何陋之有。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二、 虚词“以”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1、介词 a是介绍动作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其境过清。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e以其境过清。
b是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凭借”“按照”“依靠”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b忘怀得失,以此至终。
c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
a以衾拥覆
b因以为号焉。
c不以千里称也。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e全石以为底。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连词。a是表目的可译作“来”
a嘱予作文以记之。
b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不敢出一言以复。
b是表结果,可译为“以至”“因而”
c是相当于“而”
a卷石底以出。
b计日以还
c俯身倾耳以请。
d还可以做动词可译为“认为”
三、 虚词“而”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而:表转接。
1.而伯乐不常有;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足肤皲裂而不知。
4.而不知人之乐。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顺接。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执策而临之。
3.久而乃和。
4.潭西南而望。
5.乃记之而去。
6.然则何时而乐耶。
7.先天下之忧而忧。
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9.而年又最高。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而乐亦无穷也。
四、 虚词“于”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 为。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b 在。1.骈死于槽枥之间。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6.行者休于树。
7.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c从。1.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五、 虚词“则”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就: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则有去国怀乡/则心旷神怡。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作则飞沙走砾。
7.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b那么:1.然则北通巫峡/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就是: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六、虚词“乎”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a语气助词,可不译。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b介词。1.在乎山水之间也。
7、虚词“其”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一)“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8、呜呼!其真无马邪?
9、其真不知马也。
二)代词。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0、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c、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1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8、虚词“为”的用法和文中举例。
“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
例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a、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桃花源记》
2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6、蚜虫是黄色的,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b、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2、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c、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答:如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一、填空:d、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14、在太阳周围的八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例句:
二、问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如水资源缺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品种咖快灭绝,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20、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一 文言虚词 本册涉及的文言虚词及用法示例如下 一 之其而于以为。之 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用作代词,它 它们 他 他们 她 她们 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如 楚王闻之之 代词,这件事。用作结构助词,的 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沿着 溪行,忘路之 的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 意动用法 以之为怪,认为它很奇怪。之 代词 复前行,欲穷 走到。的尽头 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
八年级下册文言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 先解释斜体字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 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 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 5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 6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 五柳先生传 1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