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前预习: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观刈麦》一、新课导入。
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三、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四、字词检测。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yì hè dān xiǎng zhuó bǐng bì yàn
刈荷箪饷灼秉敝晏。
刈:割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五、课文分析。
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各有各的侧重点在哪儿?生:两个场面。
场面一:烈日割麦。
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场面二:抱子拾穗
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
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师: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六、精读课文。
1.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补充)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七、**赏析。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学生:赏读、**、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九、总结。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十、反馈练习。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 更加。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5)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
蒸、灼。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赤壁》一、新课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的风云人物。杜牧经过此处,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
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四、字词检测
折戟(jǐ折断的戟 。戟,古代的兵器。
未销:没有完全锈蚀。
将:拿起。磨洗:磨光洗涤。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朝时的遗物。
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现在河北临漳。
二乔:江东乔公的二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五、诵读欣赏。
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课文分析。
师生互相交流**。
问题: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是议论,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七、**赏析。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下列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30课
八年级下册第30课 诗五首 赏析。饮酒 1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2 谈谈你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 第2课时 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背影 第2课时 学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知识回顾 1 背影 一文是现代作家 写的一篇反映 的散文。作者在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2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 乱七八糟的样子。2 凄惨暗淡,不景气 3 看到心里感到悲伤。4 感情聚积在心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7课背影 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2单元第7课背影 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 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多角度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特点。3.理解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读为主,通读 选读 品读 析读 ...